李叔同
《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全书因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而得名。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就普遍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如陈师道(1052—1101年)...[书籍]
简称《参同契》。公元2世纪成书,是现存中国炼丹史方面最古的著作。参,三也;同,通也;契,书契。《周易参同契》谓大易、黄老、炼丹炉火三道相通。魏伯阳借汉易学、黄老道描述金丹的理论,这使《参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该书以华美的文笔、众多的...[书籍]
李煜从最高的君主沦落成为最低的“臣虏”,从客观上讲,很少人有他这种惨痛的经历;从主观上讲,有这种经历的人又没有他的才情。而他却能用血和泪,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人生悲剧中的真情实意。因此,李煜词就成为千古绝唱了。本书为“图文典藏本许译中国经典诗词”丛书之一,精选了...[书籍]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书籍]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一班马异同正史类提要【臣】等谨案班马异同三十五卷旧本或题宋倪思撰或题刘辰翁撰杨士奇跋曰班马异同三十五卷相传作于须溪观其评泊批防臻极精妙信非须溪不能而文献通考载为倪思所撰岂作于倪而评泊出于须溪耶其语亦两持不决案通考之载是书实据直斋书録解题使果...[书籍]
印法参同《印法参同》完成于万历甲寅(一六一四年),四十二卷,明徐上达撰。徐上达,字伯达,新都人,工篆刻,生平事迹失考。此书论印尤注重于技法,体察精微,阐述明白,授人以法,晓之以理,不乏精当的见地和辩证的论说,堪称晚明印学昌盛期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巨著。言传不语,印证了...[书籍]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或为冯延巳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蝶...[书籍]
班马异同卷一宋倪思编项羽本纪籍列传第七一史记七汉书三十一项籍者字羽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名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家世为楚封扵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名而己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扵是项梁竒其意乃教籍以兵法...[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九李氏学乐録乐类提要【臣】等谨案李氏学乐録二卷国朝李撰字恕谷蠡县人尝学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于毛竒龄作宫调图七调全图及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器色七声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图籥色下生上生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书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书籍]
一、共选录一百余首,约占李集四分之一。二、以《唐诗鉴赏辞典》校对,如有歧义,则参考《玉溪生诗集笺注》。三、排录顺序按《全唐诗》。龙音97、11、17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书籍]
李商隐也有诗赞曰:“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薛涛死后,很少再有人能用溪水造笺纸了。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平静、清幽中度过晚年。薛涛作为乐伎,她在各种饮宴场合里所表现出的急智和才华往往使得有唐一朝和她同代的诗人们惊讶和爱慕,传说元稹和薛涛...[书籍]
提要【臣】等谨案毛诗集解四十二卷不着编录人名氏集宋李樗黄櫄两家诗解合为一编附以李泳所订吕氏释音樗字若林闽县人尝领乡贡着毛诗详解三十六卷櫄字实夫龙溪人淳熈中以舍选入对升进士两科调南剑州教授终宣教郎着诗解二十卷总论一卷泳字深卿始末未详与樗櫄皆闽人疑是书为建阳书肆所合编...[书籍]
《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花下醉中联句【唐】李绛共醉风光地,花飞落酒杯。--李绛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刘禹锡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白居易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李绛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庾承宣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刘禹锡我辈寻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