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书籍]
《铜人针灸经》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按晁公武《读书後志》曰:《铜人腧穴针灸图》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疗之术,刻版传於世。王应麟《玉海》曰:天圣五年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腧穴...[书籍]
下卷,专论灸法适应证及经络俞穴。本书首先指出“用针必先诊脉”,强调“切脉、观色,医之大要”。反对“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书籍]
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书籍]
本书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分用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概括和论述。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为周身骨度及各部诸穴;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五为头、胸腹背及手足各部的要穴主治病证;卷八十六为各种#...[书籍]
于针灸之诀,又独详焉。盖原人之经络血脉,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而针石汤火,各有所宜施其齐之得也。虽磁石取针,何足云喻。然每患于注述乖刺,拙者用之,往往失理,鲜不以愈为剧,可不慎耶。四明梅孤子高武纂集《针灸要旨》及《聚英》共三帙,一切以《素》《难》为主,而于后世之...[书籍]
书中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简称玉龙歌)等针灸歌诀多首和其他针灸治法,书中所述王氏家传的针灸经验,颇有独到之处。[书籍]
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根据本书原刊本在文字校勘上颇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抄袭先后,不可断言)。但本书却增入各种病证的针穴图达104幅之多,为前人之首创,具有一定的特色,从而提高了该书的价值。[书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书籍]
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卷一九针原始歌九针因何而有名,原于大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注】《灵枢九针篇》帝曰:九针焉生,何因有名。岐伯曰: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终于九。一法天,二法地...[书籍]
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书籍]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书籍]
回生集陈杰《回生集》原叙从来妙剂,多出仙传,如千金等方,其尤着者也。余素患痰疾,后又左膝寒痛,二十载以来,屡治不瘥。戊申岁恭设乩坛,求治于葛仙翁祖师,乩示云,此膝痛即系积痰所致。幸赐方药,宿疾顿除。嗣凡眷属有恙,即虔祷仙方,无不立效,但祖师因人治病,故所得乩方,未...[书籍]
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绪潘序余阅外科书多矣。而求其剖析阴阳,辨理寒热,简明切要者,莫如此书。《灵枢痈疽篇,条绪繁多,浅学难于寻识;《金匮》只列疮痈、肠痈两种,大意以深浅分阴阳,而其旨未畅。后人钻研未由,遂歧途径。王氏独招绝学,启发灵、扁,振坠扶危,厥功钜已。嘉定王氏校刊本,鄂中...[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二资治通鉴前编编年类提要【臣】等谨案资治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宋金履祥撰履祥有尚书表注已着録案柳贯作履祥行状曰司马文正作资治通鉴系年着代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前事顾其志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不足传信乃用邵氏皇极经世书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