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
孛儿只斤·和尚,元朝宗室。镇南王脱欢孙,威顺王宽彻普化子。封义王。元朝宗室
元纂之子。以世子袭封。永平三年薨,南平武贞王。北魏宗室
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骠骑大将军、太保、领太尉、咸阳王元禧庶子,北魏宗室。北魏咸阳王子嗣
沈和,字和甫。生年不详。《录鬼簿》列其入方今已死名公才人相知者”,小传中又称“近年方卒”,据王钢《录鬼簿三种校订·前言》,《录鬼簿》第一次修订传世当在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年)至五年(一三四五),则其卒年当在元统、至元到至正之间(一三三四—一三四一...[人物]
邱和,字国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调光泽县主簿。以时事日非,与从弟善相约弃官归。事见清嘉庆《崇安县志》卷八。[人物]
卫武公(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卫氏,名和,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
刘和(?-213年),东汉宗室、彭城孝王。彭城顷王刘定之子。公元148年袭父爵为彭城王,在位64年。公元213年,刘和去世,谥号孝,其孙刘祗继位。东汉彭城孝王
释道和(一○五七~一一二四),俗姓潘,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住真州长芦寺、成都金绳禅院(《九华集》卷一九《金绳院观音塑像记》)。称祖照道和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法嗣。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八。《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人物]
和逌(yōu),汝南郡西平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太常和洽之子,才爽开济。正元年间,为侍中,官至廷尉,授吏部尚书,封上蔡伯。娶夏侯尚之女为妻,生子和峤、和郁。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吴大帝孙权第三子,母王夫人(大懿皇后)。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吴末帝孙皓生父。孙和自幼受到父皇宠爱,赤乌五年(242年),原太子孙登去世后,他被立为太子,后来却在南鲁党争中被鲁王孙霸和全公主诬陷后因而失势...
俞和(公元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桐江(今浙江桐庐)人,性格冲淡安恬,隐居不仕。喜翰墨,临晋、唐诸帖甚多。书得赵孟頫亲授,形神俱肖,后人常以其字,冒为赵书。明代解缙在《书学传授》中说:“俞和以书鸣洪武初,后进犹及见之。”明桑悦云:“紫芝...[人物]
和干(640-729年),本姓素和,字贞坚,陇西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鲜卑族。唐朝时期女性历史人物,许州襄城县令和智方之女。出身西域商胡之后,嫁给卢国公程知节之子、成安县令程处立。开元十七年,去世,时年九十岁,葬于洛阳邙山墓葬区。唐朝时期女性历史人物
和硕和婉公主(1734—1760):清高宗乾隆之弟和亲王弘昼长女,母福晋乌札库氏,雍正十二年六月二十四生。乾隆初抚养宫中,封和硕和婉公主。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嫁巴林博尔济吉特氏德勒克。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十七去世,年仅27岁。乾隆皇帝唯一的养女
汤和(1326年-1395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元...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