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问对
吴待问(974年-1046年),字子礼,北宋建安(福建蒲城)人。北宋大臣吴育、吴充父亲。宋真宗咸平年间进士,历官大理寺丞、奉朝请、光禄卿,官至礼部侍郎,以礼部侍郎致仕。后因子吴育显贵追赠太师、崇国公。吴育/吴充之父
爱新觉罗·对清额,三等辅国将军对清额,常宁四子,1740年告退。常宁四子
吕钦问,字知止。公著孙,希绩子。事见宋胡稚笺注《简斋诗集》卷一《送吕钦问监酒受代归》诗注。今录诗二首。[人物]
张问安,字亥白,遂宁人。乾隆戊申举人。有《亥白诗草》。[人物]
李令问(?—?),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三原县)人。唐朝大臣,冠军大将军李客师的孙子,左武卫将军李大志的儿子。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以门荫入仕,交好临淄王李隆基。唐玄宗即位,累迁殿中少监。参与“先天政变”,平叛有功,受封宋国公。开元年间,检校殿中监、左散骑常侍。
张问政,字道统。博罗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人物]
张问陶(1764—1814),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人物]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物]
李钟问,福建安溪人。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李光北之子。曾任福建平和县教谕。乾隆廿一年(1756)五月转任凤山县儒学教谕。[人物]
待问抵南京,置生祠不顾,诣孝陵毕即疾驰履任。崇祯间官至都御史。有诗文集。[人物]
金问泗,金问泗(1892-1968)1955年6月辞去驻比利时大使。1959年3月辞去驻卢森堡公使。退休后初居纽约,后移居华盛顿。1968年4月21日在华盛顿病逝。终年76岁。著有《金问泗词稿》、《中国与巴黎和会》、《中国与国际联盟》、《从巴黎和会到国联》、《外交工作的回忆》等。小名...[人物]
张令问,生卒年不详。字博夫,唐兴(今四川蓬溪)人。唐末道士。隐居永康天国山,自号天国山人。放意林泉,长于诗什。曾作诗寄杜光庭。事迹见《竹庄诗话》卷一三引《蜀梼杌》、《蜀中名胜记》卷六。《全唐诗》存诗1首。[人物]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人物]
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有《疱疡经验全书》《针经指南》等作品传世。金末元初名臣、理学家、医学家
生卒年不详。字博夫,唐兴(今四川蓬溪)人。唐末道士。隐居永康天国山,自号天国山人。放意林泉,长于诗什。曾作诗寄杜光庭。事迹见《竹庄诗话》卷一三引《蜀梼杌》、《蜀中名胜记》卷六。《全唐诗》存诗1首。唐末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