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簠隶书创作实践表明,清初人们师碑是以汉隶为唯一内容,师碑即师汉隶。程邃隶书传世多见于其山水册之题跋中,奇崛古拙。程郑两人多有来往,程邃曾为郑簠以汉人法刻过名印。
接踵而来的是近400年(196—589)的动荡、分化、改组。战争与破坏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然而,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生存态势。于是,分裂中有竞争,动乱中有开拓,破坏中有建设,死亡中有新生。这一切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和压迫,而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全国规模的文明大交...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承上启下、开途示辙,关笼百代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对于南北朝书法艺术风尚的这一不同特点,历来有着不同的论述和评价。唐遵锺、王,否定了唐,实际上便是间接否定了“南贴”之书。毫无疑问,包,康二氏竭力称颂和张...
据《张猛龙清颂碑》,鲁郡属县有六,除了《地形志》提到的五个,还有一个“弁县”。可见,自汉至晋,鲁郡政区基本未变。从永嘉之乱到北朝,鲁郡最突出的变化是政区缩小了,南部的蕃县和薛县已属徐州彭城郡,北魏后期蕃县还升格为郡。然而,《宋书·州郡志》又称卞县“...
法书又称法帖,指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的诗句。
清代学者提出南帖北碑之说,就风格及书写材料等的不同而言,是有道理的,但据此判定北优南劣就失之于偏颇、有欠公允了。“北碑”则以碑碣石刻为大宗,继承汉碑传统,显示了黄河文化的厚重、慷慨与雄强,加上了少数民...
唐碑书法是正楷书,是唐朝碑刻的统称。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最繁荣的时代,碑版石刻,也同样是最繁荣的时代。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汉隶逐渐演变成楷书,楷书的字形结构,统一于唐代,所以在书法史上有秦篆。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
宫廷刻帖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乾隆时最著名的法帖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阁帖》等为著名。乾隆以后...
王羲之行书《快雪时晴帖》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如今“三希”《伯远帖$#...
《爨龙颜碑》在“禁碑之令,宋、齐未弛”的南北朝存世不易。南朝宋、齐两代约80年,碑刻较之东晋更少。现存《爨龙颜碑》即为一例。此碑刻于刘宋大明二年(458)。清道光六年(1826)阮元发现于云南省陆良县。24行...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
宋代,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或木板上并拓成墨本的亦称为帖。汇集数家书迹的,称为丛帖、汇帖或集帖。《淳化阁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为翻刻。次子补刻前10卷,名为私家本。金代高汝砺据公库本重刻,称为新绛本。宝晋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
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的兴趣也十分浓厚。首有自序和凡例,每卷首有正书帖名及卷次,卷末刻“永乐十四年岁在丙申七月三日书”年款。由于摹勒、镌刻都是当时名手,被誉为明刻帖第一。火前本帖后袁泰跋第10行与第11行颠倒,火后本已改正。初刻仅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