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秋深帖朱熹《秋深帖》(致会之知郡朝议尺
要之,朱熹用此二词或者出于侧重之不同,或者出于修辞之需要,皆有可能,不能就此认为道学与道统本为二物或两个阶段。然而《朱》中所论,毕竟为一种可能性,其是非允当与否,下文将详细剖析之。按,“其见于经”之“其”,显然是指代“道统之传”而言。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
朱熹易系辞碑
朱熹上时宰二札朱熹《上时宰二札》,宋,书,纸本,手卷,行书,第一札纵33.8cm,横68.2cm,23行,297字,第二札纵33.3cm,横28.5cm,10行,104字。本幅钤鉴藏印“漱若”、“式古堂”、“无恙”。卷后明吴宽、陈敬宗、廖庄、李东阳题跋。《上时宰二札》又称《钧翰、豪...
朱熹大桂驿中帖朱熹《大桂驿中帖》,纸,纵33.4cm,横57.3cm,行草书,17行,240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
朱熹二月十一日帖朱熹《二月
朱熹城南唱和诗卷《城南唱和诗卷》朱熹书。纸本。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帖凡64行,共462字。首题“奉同敬夫兄城南之作”。末款“熹再拜”。钤白文“朱熹之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诗卷是朱熹为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
而《诗集传》认为“此亦天子燕诸侯之诗”。《诗经》较为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诗集传》指出,有关厉王的三篇,均在大雅,有关宣王的十三篇,大雅五篇,小雅八篇;有关幽王的五篇,大雅二篇,小雅三篇;共计二十一篇。《诗序》指出刺厉王的有四篇,均在大雅;美刺宣王的十八篇,共计...
朱文公即朱熹,闽南民间称来熹公。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因此,明清两代,福建各地,特别是厦门,所建朱子祠相当多。在厦门市同安区,更有许多历朝所建的朱子祠,及朱熹的文物遗迹。这是不应苛...
本文深入探讨了王守仁心学中的“致知”与“格物”理念,揭示了良知与认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过挖掘良知、追求真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指导个人成长和社会实践。文章结合历史与现代研究,展现了心学的深刻内涵与实践价值,引领读者在心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追求。
朱熹卜筑帖《卜筑帖》,草书尺牍卷,纸本,纵33.7厘米,横52.5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释文】熹顿首拜覆:窃闻卜筑锺山,以便亲养,去嚣尘而就淸旷,使前日之所暂游而寄赏者,今遂得以爲耳目朝夕之玩,窃计雅怀亦非独爲避衰计也,甚善甚感!所恨未获...
朱熹允夫帖《允夫帖》,又名《七月六日帖》、《致表弟程询允夫书翰文稿》等。信札二幅,此为七月六日帖,纵33.5厘米,横34厘米和纵33.5厘米,横45.3厘米。作于庆元元年(1195)。辽宁省博物馆藏。凡60行,后有元、明两代共11家的题识跋浯,内容包括朱画象像。明王鏊《震泽集》...
朱熹与彦修少府帖朱熹尺牍《与彦修少府帖》,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熹顿首彦脩少府足下:别来三易裘葛,时想光霁,倍我遐思。黔中名胜之地,若云山紫苑,峰势泉声,犹为耳目所闻睹,足称高怀矣。然猿啼月落,应动故乡之情乎;熹迩来隐迹杜...
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朱熹《致教授学士尺牍》,纸本,草书,33.1×9.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教授学士”尺牍,是以行草书成。绍熙五年(1194),朱熹六十五岁时,辞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任的时候所写。这幅尺牍中,朱熹的起笔多侧...
由台湾戏剧表演家剧团团长、导演李宗熹执导的舞台新作《男人帮》,将于5月15日、16日登陆重庆国泰艺术中心,舞台营造的复古气质及10位实力演员塑造的纯挚情感,勾起了观众的悉数回忆。纯真时代的一首情诗舞台剧《男人帮》启用了10位年轻的实力男女演员,搭配而成的5组情侣,演绎出中年男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