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所以老妇说,非要应征只有我一人。
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杜甫一生,承当了盛唐文明毁于安史胡化叛乱和政治理想断送于唐室君主政治失道的双重悲剧。唐室君主政治失道,杜甫以廷争、弃官、不赴召相回应,终至飘泊以死3。4杜甫以中国文化所托命之人格,承当祖国个人双重悲剧,择善固执,生死不渝,因此具有真正...
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他们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
杜甫作为集大成的诗人,二者也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且极富特色,从而形成了杜诗特有的现实浪漫主义特色。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
这首五言律诗在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深切感人,为杜甫晚年的名作。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
文章围绕杜甫“诗圣与社会责任教育”展开,阐述了杜甫诗作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人性的关怀,强调其人格魅力与社会责任意识,指出在当今社会仍具重要现实意义,呼吁以杜甫为榜样,肩负社会责任,共创美好世界。
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共有20题22首,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
本文通过解读杜甫与陆游的爱国诗篇,探讨了两位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们通过诗词表达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李白属于黄河,黄河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性格,显示他的伟力;杜甫属于长江,长江茫茫九派、深沉壮阔的形象,显示他的襟怀。逆行而上,虽然惊心动魄,却是志坚胆壮。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牛饮,而要细品;不宜俗人,...
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诗顿生异采,焕发精神。下面以《望岳》窥“诗圣”炼字艺术。
杜甫《兵车行》与李白《古风·其十九》的比较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人教版第五册李杜诗单元有一要求,就是要通过比较,初步领略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大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再现的是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的场面。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批评杜甫的《秋兴》,说这两句就是不通。由此可知,杜甫在写实中所把握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对现实描写的“真实”。像“十字架”代表基督,红色的枫叶代表加拿大,那是“象征”。
即使这样,杜甫仍旧心系黎民与社稷,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酝酿成一种厚重的情意呈现给读者。纵观全诗,一至三首,所描写的是夔州现实中的山与江。杜甫将所在之地的暮色、夜景和晨光尽收于笔底,同时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四至八首虚写长安。前三首所思蓬莱...
诗中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情态栩栩如生者,在唐代首推杜甫。有人则认为“狼藉画眉阔”与时尚无关,开天之际并没有流行阔叶眉,流行的是柳叶眉。盛唐时眉式虽多,但总的风格则是健康而充满生气的,并无拖泥带水之感,在服饰方面均是如此。说明汉代即已流行阔眉式样。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