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寒词序》)今人也大多认为其词与苏轼最为接近,为苏词嫡派。向来由于豪放、婉约二分法的较大影响,人们一般把苏轼词风当作豪放词来理解。晁补之在苏词革新作风不为世人认可的时候就对它持理解和赞同态度。无疑,这反映了作者逃避苦闷现实...
苏轼在进京参加科考时,被主考欧阳修所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后入朝为官,后因对王安石变法不满,外调往杭州任通判,后又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王安石新党倒台后,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任礼部郎中。但他也不满司马光压制王党的行为。如此,新党旧党皆不...
而苏轼力主稳健,连续上书反对变法。此后,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一是对“明月”。二是对“宫阙”。三是对“琼楼玉宇”。这种“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让词人处于“无眠”的惆怅之中。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是让苏轼...
苏轼对文艺本质的另外一个重要认识是,“文与道俱”,道文并重,实际主张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苏轼从艺术本体论角度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苏轼既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画家,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几乎当时所有的艺术门类中...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将文学创作与教育实践完美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的文学与教育成就,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为后世提供...
据薛瑞生考证,本词写于苏轼二十五岁,在回家奔母丧完后回京师的路上。结句以景作结,意蕴深长,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无奈与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是宋人后来以迁史论说杜诗的嚆矢。时蓐临败,犹欲持重有所伺,而中人刑延恩促战,遂大败。明皇虽诛萧至忠,然常怀之。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校有脱身归国而禄山杀其妻子者,不知其姓名,可恨也。正是章学诚所谓“论诗及事”的典型做...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任职凤翔签书判官时,在今凤翔东湖喜雨亭落成之日邀朋欢盏,“举酒于亭上”,畅饮柳林美酒,酒后留下了惊世名篇《熹雨亭记》,并用“花开美酒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盛赞柳林酒,至今在凤翔东湖尚有墨迹遗存。他还学会了酿造柳林酒的技艺,“近日秋雨足,公馀试新筝”...
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这是苏轼...
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怀、悼念,就莫过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的创造和成就。十寻,只是表示很长、很高,不是实数。与此相反的是水墨画法。文同关于画竹的主张,实际上也...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观点,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超脱性、奔涌性、宁静性三方面充分体现。在此前他视道教、佛教为异端。在《韩非论》中认为,以出世为归宿的道教是“天下之乱所由出”。苏轼尊崇儒家,排斥道教、佛教,并不...
苏轼的散文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韩柳欧苏”。刘庭式在没有考中进士时,商量娶他同乡人的女儿,约定了但还没有正式下聘礼。石钟山,在今江西省北部湖口县城附近。城南的名上钟山,城北的名下钟山,合称双钟。下钟山以悬崖峭壁面临长江,尤为险要。苏轼...
苏轼的诗词不仅文采斐然,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本文将从其作品中探寻面对困境的豁达、珍惜当下的态度、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
──苏轼《琴诗》古风寥落欲何寻,常记南风素意深。诗到宋代,大有变革之味,苏轼正是力主“变革”的开拓型人物。《琴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无疑是宋代诗坛的一股春风。《琴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与苏轼《琴诗》比,虽内容和形式上不求创新,但借...
舒亶在奏章中称“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事实上,苏轼无非是对新法执行不当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了一下抗议。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八月系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这一时期的苏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