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予非知书者,以接君谟之论久,故亦粗识其一二焉。
形式上,“记”是以散句而非骈句连缀成篇的书面作品的体裁。建筑、景物与事件,从远古“记”体文章的主体变成了承担记游记事者之目光、情感或思考的载体。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随着朝野耽于逸乐,追求新意,追求感官的享受,“尚肥”就成了唐代风尚转变的契机,也成了盛中唐的风俗习惯与艺术表现的基本形式。字格肥劲宏博,作为正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尚肥书风推向极至,新的艺术风范、美学标准终于确立,所渭“杜诗、颜字、韩文”成为定格。
由此可知,书院记虽起源于北宋初期,但其大量创作却是在南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北宋、南宋书院的发展情况具有极大的差异。宋代书院记就具有明显的议论性,尤其是南宋后期,甚至出现了几乎全篇议论、“以论为记”的书院记,如刘辰翁的《武冈...
汉川善书传播的是“善恶报应”观念,其融会了佛道两家的因果报应思想。这种“善恶报应”观念,体现了民众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朴素的命运观。汉川善书的感情基调以悲苦为主。可见,善书艺人和观众之间的知沟,使善书艺人承担着道德启蒙和教化作用。当前,汉川善书...
但它被视为俗书,不得官方承认,史所不记,就不足为怪了。有记载的,皆以为草书出现在秦汉之际。南朝,宋书法家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在草书一脉中,为千秋不朽之典范。至有...
道人得此日,可与二三子同游成周之世,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两京篆势已各自为态,姬周以来彞鼎,无论数十百文,其气体皆联属如一字,故有同文而异体,易位而更形,其长短、大小、损益,皆视其位置以为变化。踊跃探慕,用告同好。孔宙碑跋此汉石中之以和婉胜者,右军直其嫡嗣耳。董华亭...
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虱乃不暇焉。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牢百代。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者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怀,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又朔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即兰亭一记,世之脍炙定武之一,以余视之,无过唐临绢本。开米颠一流,子敬之罪;开今...
此上四种主张均有不同,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要求不同而论。行、草书在笔法结字上有很大的自由度,结字可鼓侧跌宕,数个字可缠绵一起或笔断意连,用笔的张弛伸缩,提按顿挫随机而变,直线、弧线的任意组合,单个字中的连笔。当然,也需有笔断意连的气韵,但笔法外在表现上已不存在...
中国戏剧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也指出,中国戏剧表演的特点在于“不动不舞”、“根本不现实”。这些学者最常引用的定义揭示了中国戏剧表演最重要的原则。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研究和区分中国戏曲身体与舞蹈的异同。然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核心不是舞蹈。但他也指出,并非...
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第一须...
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