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笔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如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各出土一件竹笔筒。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提到的笔筒,可能也是这种形状,细竹管状的笔筒似乎更适合放桑虫。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童子试、小试,俗称小考。应考者无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三年内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参见县试、府试、院试。
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式的贡士,称殿试。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宣和遗事》前仪式:“俺姐姐有命,请殿试相见。”...
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如果说“书画同源”...
执笔法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执住笔后,一般笔杆不超过食指的第一指节。用笔要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
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
古为横长式;现多为圆形、半圆形、菱形、多边形等状,上布有均匀对称的小钩,以利于挂笔用,故此称笔挂。一般是用竹木制成的架子,两边有柱子,高一尺余;上面有横木,宽亦一尺有余,可以倒悬笔管,做晾笔用。笔挂也有制成圆柱形的,圆顶,笔挂在圆顶...
勾线笔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染色笔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
清代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要取得入学资格的士子,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保其无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之子孙,方准应考。约试五场,各场分别试四书文(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
历代沿袭,科举遂为礼部专职,因称在京举行的会试为礼部试,亦称礼闱。明清时会试因在春季举行,又称春试、春闱。唐杜甫《哭长孙侍御》诗:“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新五代史.李怿传》:“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假令予复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
执笔法即在运用毛笔写字时的用笔方法,就是通过正确控制手用笔的力量而得以表现点画线条符合书法的审美要求。悬肘法是将手腕与肘均离开桌面,整个手臂悬空与桌面平行。但过高了,下笔飘浮,无力无筋骨。另外,站着写大字,通常采用捻管执笔法,即用拇...
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至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此外,还有中间用作笔洗,边盘用作笔掭的。现在能见到的桃式洗,大多是明清景德镇、宜兴窑及广窑的产品。蔗段洗是将洗的形状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样。这种形式的笔洗基本是宋元时期的产品,以景德镇青白釉和龙泉青釉的产品为多。玛瑙蟠桃笔洗巧妙的将红色部分雕成桃核,白...
运笔即用手腕运转毛笔,要学会运笔,应弄清楚指,腕,臂各个部位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在书写字径3厘米以下的小字时,点画间距较小,动作细微,就用五指协调行笔。如书写拳头般大小的字体,由于运笔范围大,而以用腕为主要,指则辅助之。在大些的字,仅靠腕无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