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夔州之行促进了陆游诗歌的新变。于是历来论者均认为陆游诗风的转变是他到南郑以后才发生的。正因如此,陆游入蜀第一站的夔州诗作几乎被忽略了。细读陆游在夔州的60首诗作,可以看到其正处于诗风的渐变时期。总体上说来,陆游在夔州的...
首先,他认为诗歌创作应当本于情感之自然。自汉魏至两宋,以平淡为美蔚为一代风尚。李贽的自然论一举打破了崇尚平淡的美学观。“以自然为美”,可以说是李贽诗歌理论乃至文学思想的核心。
韩愈、白居易诗中也有长短句,但是总体来说,韩、白杂言诗在数量上更重要是在质量上远不如李白。欲知太白杂言诗之诗学意义,首先当全面了解汉语语音形式的“成文”规律。及其成篇,一归自然,不啻天造地设,又若有定法焉。杂言诗的音节当主要从“长短...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是清初疑古派《诗经》学的代表著作,姚氏以文学的眼光涵泳《诗》篇,用疑古的态度寻绎《诗》旨,在清代《诗经》学上独树一帜,对崔述、方玉润等学者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该书也有一些弱点和不足,需要辩证地分析。姚际恒《诗...
有唐一代诗坛上,李商隐并不以乐府诗的创作而著称。据其《樊南甲集序》所言:“樊南生十六岁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后人在为其诗编年时,多将其拟乐府之作列于早年,不为无见。正因为这种有感而作的精神,义山的乐府拟作往往不蹈袭前人,有...
所以,在讨论东汉诗体流变时,这两种诗体将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李陵录别诗》、《从军诗》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同意其中有西汉之作。《十九首》中余下五篇因无确凿证据证明为西汉之作,权归于东汉。逯氏指出所谓苏诗实则出于李集,他说:...
今以此论衡之义山诗,诚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盖义山诗正是以其“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的特点,而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功,并拥有千古永恒之魅力的。正是这种情结意绪具有“惝恍以为情”的特点,一方面是若有所失,另一方面又是若有所望。并认为义山诗具...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当然,古代也有不少诗人在佳节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但也确有不少诗人于萧瑟中振作,积极进取。诗语蕴藉,风度潇洒,显示了豁达的襟抱。这种感情基调,与江总、岑参诗...
然而,在北宋名家中,苏辙的诗可能是最少受人关注的。此后,历代的评家、选家也极少谈到苏辙诗。笔者以为,这是目前研究苏辙晚年诗的最好的起点。因此,从苏辙晚年诗的整体上看,它的特点异常鲜明,就是诗的世界的展开过程与生命延续过程的高度一致性。《春秋...
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自清初以来,唐、宋诗之争纷纭复杂。其为人,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认为读书之要在于格物致知,讲求穷究事理,修己立诚,躬身立行。其诗学地位可见一斑。一曾氏宋诗宗趣,与其学术渊源和时代风尚有着密切关系。认为两者具有统...
然典籍及史料中的评价,只有零星片语,而且笼统片面,因此,有必要对他诗歌的这些特点加以论述。今人王旋伯《李绅诗注》均加以收录。(因李绅身材短小精悍,人称“短李”),可见李绅的歌行还是有可与元白相提并论之处的。f以下均为五言句)。元白诗派的重要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出了诗人获悉官军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喜讯后兴奋不已的心怀,爱国精神跃然纸上。这类内容的诗在杜甫吟酒诗中占的比重较小。其遭遇往往在吟酒诗中得到反映。诗人悲叹自己的穷困潦倒,实际上是间接地悲国破,悲民穷。再次...
自《诗论》出版以来,学者们又提出了几种新的思路。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一为了便于说明,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材,其言文,其声善。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盖曰...
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一是对历史人事进行叙叹时,重视事件的完整,忽视历史人物心灵的开掘,历史人物的形象模糊。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无疑陶诗中荆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情的表达也更充分...
论文关健词:卢照邻诗学居想妙谐钟律论文摘要:在批评和改造上官体、倡导诗风变革方面,卢照邻与‘·四杰”中的其它诸人持相同的观点;但卢照邻同时主张以适意为宗,雅好清灵俊爽之格,尤重妙谐钟律,思无停趣,这些又都显示出极强的诗学个性。卢照邻较王勃、杨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