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陶公的自我和谐及与他人的和谐已达很高境界,而与自然的和谐将其思想修养似乎已达到了一个化境。陶公诗文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山水景象...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
从这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使得陶渊明形象日益变成概念化的偶像,因此需要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为全面地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世人的影响式微。在此风气下,对陶渊...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
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总体特征是崇尚自然。玄学家认为,“自然”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治世原则。陶渊明认为形神相依,形灭神亡,否定佛教的形灭神不灭的生死观。惧怕死亡,而使神为物累,都违背了自然之性、自然之理。追逐功名,耽溺...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入选初中第五册语文课本的《饮酒·结庐在人境》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这就势必造成诗人实际遭际的生活与心理期待之间的疏远与背离,导致诗人心理状态的无法平衡。至此,我们可以说陶渊明已经超脱了形体的束缚,逾越了世俗的藩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陶埙入门篇《陶埙的历史渊源》
本文深入探讨了《归去来辞》与陶渊明的隐逸哲学,分析了陶渊明如何通过该辞赋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他的隐逸哲学思想。文章指出,陶渊明的隐逸不仅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其...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
以此可知,任渊名子渊,三江人。执经,指执经书,从师受业。新与青神邻近,任渊从黄庭坚学诗当在其少年之时。此年任渊约二十一岁。许尹序称任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彼其臣君,仗义而行,正大如此;是以海内之士,心与而诚服之,举无异论...
当然,权力和道德在日常生活的凡性面前被陶渊明放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不需要权力和道德。因此权力和道德的存在之于日常生活的凡性与误认之于真理是一体两面的,一从认识论入手,一从存在论入手,共同揭示了《桃花源记》的涵义。
《诗》至汉代,可和乐而歌者已屈指可数,然而这却没有并影响到《诗》的蓬勃发展。首先,汉代四家诗均呈现出注重训诂的鲜明特色,其中尤以鲁诗和毛诗最为代表。此外,四家诗学者在著述风貌、士人精神等方面也对孟子多有承袭,这也进一步佐证了...
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民生活苦难。陶渊明归隐田园,但他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是没有理想的隐者,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的人。陶渊明虚构出这样的美好社会,作为文人和士人,其目的是明确的...
清明,这个美好的季节,不知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思绪,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读者大都知道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绝,形象鲜明,景物清新,语言通俗,音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