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形体却时有变化和美化。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王的行书被称作“超钟迈张”,被历代推为“书圣”,而他的作品以“兰亭序”为第一,这是古今所有书家公认的。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义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②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或将行草书的笔法融于隶书之中,流行于后汉至西晋间,特点是存隶意,但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又不是严...
汉代文化承继了我国上古文化传统特别是黄河文化传统,并给予出色的总结和发扬,因而具有特别厚重的底蕴,这一点在东汉隶碑的风格上也有了充分显示。对于汉人的生存风度,我们常以“汉家衣冠”、“汉代威仪”来概括,东汉隶碑的“气厚”,可以说是这种“衣冠”、“威仪”的审美体$#...
在当下,不计其数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被展览这张网所笼罩。前提之一,须迅速从盲从跟风中找回自我。后人习隶,无论是学汉碑还是书写简牍,都要充分认识到隶书的这一根本特征,师法高古,遗貌取神。
东汉历史后期名家中自然以隶书家最众,成就也最突出。他应灵帝诏所画赤泉侯五代将相图、所撰赞辞及书法,时称“三美”。董卓乱政,网罗名士,蔡邕一月七次升官。王允诛卓,收邕入狱,死于狱中。蔡邕八分书,从石经残石可略窥端倪。另有后人摹蔡邕行书传世,真...
何人书不详,无额,在今山东曲阜孔庙。汉人有知,或不免抱歉于九泉也。后碑刻于碑阴,名“鲁相史晨飨孔庙碑”,止十四行,行亦三十六字,在曲阜孔庙内。较徐本略晚而拓工精审。汉隶方板者多,此碑则有逸宕之致。已断者,以“乾”字未穿者为早拓。未穿者,“日”上作小点一横。王国维称...
另外,还有一种隶书的急写,称为章草。篆书则是甲骨、钟鼎、石鼓及小篆的总称。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篆书篆书是甲骨文、大...
这一时期的新书体,如楷书、行书、今草,其实在汉末已在民间普遍存在,进入魏晋后在文人书法圈中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完善与纯化。应该指出,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但在整个魏晋时代,使用楷书的人却不多,主要对象是一些文人学士。如目前...
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桥梁。它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的笔划。
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
篆、隶、草、真、行。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秦时虽然规定了小篆为通行的标...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官至中...
柳体——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颜体——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欧体——正书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赵体——开创赵体,风流著称。用笔...
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