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辟恶的习俗还有以饰物禳除灾祥,它表现在人们佩戴和家门装饰两方面。艾有药用价值,以艾草所束人形悬门上,可把守门户,辟除毒气。如弘治枟太仓州志枠记载该日“门悬艾虎或贴丹书符”。以五色丝系臂在明代端午节盛行,崇祯山西枟霨州志枠说天中节...
逢旧历年,过端午节,一年两次悬挂《钟馗图》,是以前流传很广的民俗。今值端午节,由此想起戏曲中的《钟馗嫁妹》。钟馗故事始见于《唐逸史》,而钟馗有妹则由宋人笔记中增益。所说之“此”,指前代笔记。钟馗的传说互有同异,今转述早期记载,以见一...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午节包粽子,是来自人们对我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屈原大夫的崇敬和怀念,这是人们熟知的,徐州人包的粽子,极具地方特色。 徐州主妇们包的粽子远比南方粽子大些,都是两把米的个头,这是适应徐州人的豪气,习惯大口吃食、大口咀嚼的习惯。 在开始煮...
在水村,端午节无非两件事:一是包粽子吃,二是洒雄黄酒。包粽子是妇女们的事,因此她们得在端午之前邀好人~同在某一家包。粽子一般有白米粽、落花生粽、腊肉粽等。端午节的第二件事是在屋里屋外洒雄黄酒。洒雄黄酒有两种说法,一是...
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撅,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蕴含着深厚的历法文化和民俗意义,它们的起源和庆祝方式与古代天文历法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时间流转的敬畏与尊重。
端午节由来的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
豆腐炖大蒜,则是端午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尽管如此,有三类人是不可食用大蒜的。大蒜的某些成分对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可抑制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消化,从而加重肝炎病人的恶心等诸多症状。另外,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降低,并有可能引...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除了穿的,吃的点心也有五毒图案的人们称它为\"五毒饼\"。端午节也是老北京人的旅游日,这天人们纷纷带着雄黄酒、五毒饼、粽子及夏令水果等去天坛、金鱼池游玩。中午吃过饭再吃一枚黑桑椹,据说这样做在夏季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词]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
端午节不仅盛行于汉族居住地区,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也同样有此风俗,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民族特色。侗族的浴兰习俗贵州、湖南居住的侗族,在端午节前一天,妇女要上山采集草药,回家煮成香汤洗涤身体和头发。
主要原因在于记载端午风俗的早期文献中以辟邪说加以解释,并未提到屈原之事。经五日,抱父尸出。这说明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民间传说中进而把伍子胥与曹娥说成父女关系,使若即若离的两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端午习俗饮雄黄酒不宜饮用防中毒在端午节饮雄黄酒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之一。传统医学中,雄黄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等。此外,雄黄外用也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因此,不仅不能自制、饮用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