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又称《夕阳箫鼓》,是古典民乐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浔阳(今江西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百科]
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百科]
绳技,中国古老杂技的一种。俗称走索。中国的绳技,由西域传入。天竺国人舍利,不但是魔术祖师,而且还是绳技的祖师爷。在《晋书·乐志》里,便有舍利玩绳技的记载。记载说:“后汉天子受朝贺,舍利从西来,戏于殿前,以两大绳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据此...[百科]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三月三拜蚩尤说法。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百科]
《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热瓦普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百科]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百科]
古筝演奏家。娄树华10岁时入小学就读。娄树华除了学好一般的功课外,对于老师陈松桥的书法、音乐、美术等,也有着强烈的兴趣。15岁时,经父亲托人介绍到新集一家布店当学徒。娄树华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拉拉胡琴已取得精神上的慰藉。1935年,树华先生参加了“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的旅行演...[百科]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百科]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百科]
塔吉克族鹰笛,是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塔吉克语称那依、淖尔,柯尔克孜语称却奥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百科]
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百科]
在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人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可见“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其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百科]
我国古代划分四季,把立夏定为夏季的开始。[百科]
这一带的苗族、布依族人民自古就有养鸟习惯,特别是贵斗鸟定县新巴镇几乎家家悬挂鸟笼。并由斗鸟发展到八哥、雉鸡、锦鸡、竹鸡等近30种。他们爱鸟如子,鸟生养鸟、鸟死葬鸟、鸟葬祭鸟,还互订乡规民约。由于人不惊鸟,所以鸟雀亲人。游客如到黔南州布依寨、苗寨做客,会看到一幅幅鸟语花香的美...[百科]
槊,汉语词语,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