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箜篌:我国古代汉族弹拨弦鸣乐器。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又称竖头箜篌、胡箜篌,现简称箜篌。形制多样,既有外形和西洋乐器竖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角形箜篌并有大箜篌、小箜篌之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百科]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云南楚雄彝族地区,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吹奏乐器,这就是寸笛。据传,它的创制者是彝族青年起如云,那年,起如云砍来山茅竹,经过精心选料和细心操作,制成了一支小巧玲珑的筚鲁,正当他庆幸自己的成功时,不慎将筚鲁折断了半截,六个按音孔变成了三个。[百科]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百科]
同时中国一脉相承的双手刀法经过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官方往来,以及朝鲜半岛和大陆沿海周边地区和日本群岛的民间交流,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日本,传至日本的刀法经过长年战争岁月不断演变,在日趋稳定的日本江户时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样式,制作了剑道护具与竹剑...[百科]
1987年,曾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曲艺会演(南方片)作示范演出。1985年12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独脚戏集锦》中发表。无锡市滑稽剧团据此扩大情节,改编为大型滑稽戏《我肯嫁给他》,曾参加江苏省戏剧(曲)会演获奖。[百科]
凯里国际芦笙节、黎平中国侗族鼓楼艺术节和榕江萨玛节期间,也都举行斗牛比赛。侗族人民还在斗牛比赛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名为古式斗牛的舞蹈[百科]
其后,“调寇”一回,参加全国曲艺大奖赛,获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6年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任主持人。1988年开门收徒张洁兰。1990年赴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教。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开播撰稿并任主持人。1994年参加四届曲代会,又任辽宁省...[百科]
元华,1952年9月2日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影视男演员。七小福成员之一。师承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占元。1972年,参演第一部电影《精武门》。1978年,在电影《陆小凤传奇之绣花大盗》中饰演黑无常。1985年,主演恐怖电影《僵尸先生》饰演“僵尸”任老太爷。1987年,主演动作《东方秃鹰》并...[百科]
中国《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百科]
《庄子·在宥篇》记载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事情,展现道家对道的认识及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这些内容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产生深远影响。[百科]
杖鼓,是中国古代细腰鼓类乐器,东传高丽后成为朝鲜族的重要击膜鸣乐器。杖鼓清代后在中原几乎消失,如今汉族地区唯一留存的是福建杖鼓。朝鲜杖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福建杖鼓主要流行于福州及周边地区,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百科]
龙灯舞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是一种中国传统舞蹈,据说始于汉代,其后在陕西省蜀河镇更是一处盛景。正月十三日夜出灯,正月十五日形高潮,正月十六日收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龙灯。龙形品种多样,有“彩龙”、“火龙”等。彩龙龙头五彩缤纷,龙身以各色软段制成,约9制10余节,造型精美...[百科]
梆子腔,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百科]
椰胡,中国传统擦奏弦鸣乐器。在潮州音乐中又称冇(pa)弦。形制如板胡。音箱用椰子壳制作,面蒙薄桐木板,背开5个出音孔。用小贝壳(或竹)做马。定弦为g、d1或c1、g1,音域g~g2。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在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及福...[百科]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