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三绥寇纪略纪事本末类提要【臣】等谨案绥寇纪略十二卷国朝呉伟业撰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辛未以第三人及第入国朝官至国子监祭酒是编专纪崇祯时流寇迄于明亡分为十二篇曰渑池渡曰车箱困曰真宁恨曰朱阳溃曰黒水擒曰谷城变曰开县败曰汴渠垫曰通城击曰盐亭诛曰九江...[书籍]
我昨日做下两纸合同文书,应有的庄田物件房廊屋舍,都在这文书上,不曾分另。兄弟三二年来家便罢,若兄弟十年五年来时,这文书便是大证见。特请亲家到来,做个见人也,与我画个字儿。(社长云)当得,当得。(刘天祥念科,云)东京西关义定坊住人刘天祥,弟刘天瑞,幼侄安住,...[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一儿易内仪以目録易类卷一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卷二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卷三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頥大过坎离卷四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卷五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卷六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臣】等谨案儿易内仪以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撰元璐...[书籍]
御制歴代通鉴辑览序编年之书莫备于皇祖御批之资治通鉴纲目盖是书集三编为一部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振纲挈目谨予严夺足以昭万世法戒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帙而心其义也然皇祖虽尝抉精微征辞防著论百余首亦惟析疑正陋垂教后世耳于其书则一仍厥旧无所笔削也故全书篇幅虽多而议论乃什倍于事实...[书籍]
《聊斋志异》是成书于清朝初年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写花妖狐魅,畸人异行著称于世。奇特诡序的故事情节,异彩独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学理想,构成《聊斋志异》的独特风格,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的明珠。它的作者蒲松龄,尽毕生精力,完成这部巨...[书籍]
《梁启超文集》作者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斗士,大政治家,大文豪,大学者,本世纪最大的悲剧人物。他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万字,融汇中西,出入经史,显示了“百科全书”的气派。他的文章,挟雷生电,恣肆汪洋,当时“一纸负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慈禧太后读后愤而痛...[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十集韵小学类三【韵书之属】提要【臣】等谨案集韵十巻旧本题宋丁度等奉勅撰前有韵例称景祐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戬等建言陈彭年邱雍等所定广韵多用旧文繁畧失当因诏祁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晁公武读...[书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清严可均严可均,字景文,号铁桥,清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严州建德县教谕。好藏书,精于考据。著有《说文校议》、《说文声类》、《铁桥漫稿》等书。清嘉庆年间开全唐文馆,当时有名的...[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南宋襍事诗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南宋襍事诗七巻国朝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曽赵昱励鹗赵信同撰嘉辙字栾城焯字尺鳬曽字幼鲁鹗字太鸿皆钱塘人芝光字蔚九昱字功千信字意林皆仁和人惟曽以荐举官至户部郎中鹗以康熈庚子举于乡余皆终于诸生是书以其乡为南宋故都故摭捃轶闻每人各为诗...[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五左传附注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左传附注十卷明陆粲撰粲字子余长洲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以劾张璁桂蕚谪都镇驿驿丞终于永新县知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前三卷驳正杜预之注义第二卷驳正孔頴达之疏文第五卷驳正陆徳明左传释文之音义多旁采诸家之论亦间断以已意于...[书籍]
正文分七類:一曰地輿,分屬甲、乙、丙三部;二曰規制,屬丁部;三曰職官,屬戊部;四曰科目,屬己部;五曰列傳,屬庚部;六曰列女,屬辛部;七曰藝文,分屬壬、癸兩部。內容頗為詳贍,惜缺「物產」一類。其藝文類「兵事」一目所收詩文,極具史料價值...[书籍]
内训明仁孝文皇后徐氏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一内训儒家类提要臣等谨案内训一卷明仁孝文皇后撰案成祖以簒逆取国滛刑肆暴无善可称后乃特以贤着是书凡二十篇曰徳性曰修身曰慎言曰谨行曰勤励曰警戒曰节俭曰积善曰迁善曰崇圣训曰景贤范曰事父母曰事君曰事舅姑曰奉祭祀曰母仪曰睦亲曰慈幼...[书籍]
書末,今另據「澎湖廳志」抄出蔡氏若干詩文及其傳略與著作書目,刊作「附錄」。[书籍]
惟因與志局提調陳文騄(臺北府知府兼)有所齟齬,遲遲未能開局,遂辭歸。有謂「臺灣通志」係由蔣師轍纂,實非。「日記」起於二月六日啟程赴臺,迄於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鄉。其間記綢繆「通志」事,有擬「采訪凡例」、撰「修志八議」等項。餘如記日與宦臺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為研究...[书籍]
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在任分宜县教谕期间,将他平时所调查研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整理成书,在崇祯十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出版。《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也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