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著述甚多,有《释量论注疏》、《现观庄严论注疏》、《声明论集注》、《时轮大疏》等,著名藏文史籍《西藏王统世系明鉴》亦为他在桑耶寺时所著。至正五年(1345)起任萨迦寺法座3年。因其宗教学识和声望,帕竹绛曲坚赞虽比他年长10岁,仍以他为主要的宗...
弟史长得仪容端庄,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琵琶弹的很好。同时她还喜欢模仿冯夫人(冯嫽)的言谈举止,佩服这位长辈的精明于练的女外交家家风度。而冯嫽也喜欢弟史的聪明美丽,勤奋好学。冯嫽出访西域邻国时,常把弟史带在身边,让她见世面,开眼界,长知识...
高宗即位,迁给事中,疏言皆切时务。进兵部尚书。因议论宋金关系不专主和,为秦桧所忌,出知信州,旋称疾提举宫观。有《论语说》、《周礼仪》、《饱山集》等。[人物]
父刘汉凝累迁崇仪使。刘平能骑马射箭,又能读书。进士及第,补无锡尉,曾贼杀五人,提拔为大理评事。召拜监察御史,多次上疏谈论时事,为所忌。仁宗即位,迁侍御史。北宋名将
精通礼仪之学,成为今文礼学“庆氏学”开创者。西汉经学家
平生著作有《吴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礼记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书纂言》4卷、《仪礼逸经传》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经定本》1卷、《道德真经注》4卷等并行于世。吴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当世经学大师许衡齐名,并称为“北...[人物]
六年,累迁至礼部尚书,参预制定明代礼仪制度。后以不称职罢。有《尚友斋集》。[人物]
有《公羊注疏质疑》、《两汉考證》、《海陀华馆诗文集》。[人物]
乾隆初,由监生召试鸿博,授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山东道监察御史,疏请免米豆税。官至山东按察使。少从方苞学古文,从查慎行学诗,亦究心经学。有《十三经注疏正字》、《理学渊源》、《隐拙斋集》等。[人物]
名儒颜之推之孙,仪同三司颜思鲁之子,故又被称为“小颜”。颜师古出身儒学世家,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隋文帝仁寿年间,任安养县(今湖北襄樊)尉,后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家贫,以教授为业。唐初,...
郑用锡(1788~1858)字在中,号祉亭,清代台湾淡水人,任兵部武选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著有《北廓园集》。[人物]
登进士第,累官至礼部郎中。太和九年,郑注出镇凤翔,李训选名家子以为宾佐,授可复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充凤翔节度副使。其年十一月,李训败,郑注诛,可复为凤翔监军使所害。[人物]
次年,擢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左庶子、侍读学士、少詹事。乾隆三年(1738年),陈大受再迁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浙江乡试。乾隆四年(1739年),迁吏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授安徽巡抚,后调江苏巡抚。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福建巡抚,治理台湾,旋召授兵部尚书。...
丁廙(yì),又作丁虞【《文选》中作丁翼】字敬礼,沛郡(治今安徽濉溪)人,丁冲之子,丁仪之弟。
乾隆间荐举经学,分修《三礼》及《律吕正义》,累官宗人府主事,乞养归。曾主讲岳麓书院。治经学,尤深于《礼》。有《周礼会要》、《仪礼分节句读》、《考古源流》、《锄经馀草》、《乐律问对》、《诗文略》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