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程网儿童国学启蒙经典读物,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朱子家训、唐诗、宋词、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并提供原文版、拼音版、译文版和在线mp3朗读版[百科]
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籍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其父谭志道,主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百科]
二人转(Erren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百科]
在上个世纪风靡一时,是现在很多快板演员必须掌握的剧目之一,张志宽、李少杰、李菁、何云伟等均擅演此剧。[百科]
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省区。[百科]
夏侯玄(209年-254年),字泰初(《三国志》等作太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官员,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大将军曹爽表弟。魏文帝时世袭其父爵位,明帝时任散骑黄门侍郎、羽林监。少帝曹芳继位后,拜为散骑...[百科]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百科]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重庆市民称为“棒棒军”,也成为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百科]
月明珠(1898年—1922年),著名评剧男旦,原名叫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乳名围柱,出生在滦州,河北滦县胡家坡(今属河北唐山滦南县)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长兄任善庆(艺名金不换,为评...[百科]
198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少林寺》,该片打破华语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1986年自导自演动作片《中华英雄》。1991年主演的动作片《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奠定其在影坛的地位。1992年凭借武侠片《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获得更多关注。1995年获得第32届台湾电影金...[百科]
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百科]
据<<峨眉山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姓白,名士口,字衣三,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峨眉通臂拳”,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因其爱穿白衣,弟子尊称其为“白猿祖师”。他还创有"猿公"剑法,并传剑越女,称之为“越女”剑法。现在北京流传的白猿通臂拳,就来自...[百科]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百科]
板凳舞是舞阳河流域苗族(俗称高坡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道具简便,参与性强。“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百科]
板凳舞是舞阳河流域苗族(俗称高坡苗)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其特点是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道具简便,参与性强。“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