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907-978)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在公元907年所建。都城为钱塘(杭州)。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全盛时其范围包括今之浙江全境、上海全境、苏州全境和福建福州。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便着手准备灭掉吴国。吴帝孙皓向王濬投降。至此,吴国灭亡。父早亡,母何氏改嫁,自幼由祖母抚养,曾在蜀汉为官。晋武帝读罢此文,极为感动,下令让郡县供李密祖母秦膳。直到刘氏去世,李密服丧满,他才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后出为地方官。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
孙权是吴国的开国皇帝,自幼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孙...
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高祖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刘将闾应约起兵,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其一是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文帝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
吴景帝孙休病危时已无法讲话,便用手写诏召丞相濮阳兴入朝,将儿子孙覃托附于他。二十五日,孙休病逝。于是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顾不得孙休临终托孤之言,扶立已废太子孙和之子乌程侯孙皓为帝。孙皓初掌权之时,颁发优待诏令,体恤士兵、百姓、开仓济贫民,又放宫女匹配民间无妻之人,一时间...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停留在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东吴)的所谓国家的心腹与梁柱,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自古将帅,没有不夸耀自己是有才能的人,嫉妒胜过自己的...
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对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
商代历法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故又称“四分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二十九或三十日为一朔望月。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历年,它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阳历在若干年内置闰,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
到夜里,喊了三次,埋伏的人交替回答,楚人上去杀掉这三人,吴军趁楚军混乱,将其打败,夺回了余皇船。长岸之战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队水战,标志中国战术的重大进步。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和最终上升为本体论范畴,与德一起构成战国哲学基本方式。
吴中四杰是指元末明初生活在苏州地区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位诗人。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其中,高启的诗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但这10人中的生卒年皆不详。其中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吉中孚五人生平不详。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东吴四英杰是指先后执掌东吴军队的大都督,按接任顺序,分别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对这四人大加赞赏。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他们概括为“东吴四英将”或“东吴四英杰”。除陆逊外,周瑜、鲁肃、吕蒙都出身淮、泗之间,不是东吴本...
三国时孙吴方面十二位将领的合称,这十二人以英勇骁战、功勋卓著而为人称道,按照正史《三国志》为其列传的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字承渊)。《三国志》把此十二人合为一卷作传,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故名。
东吴也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将领。在立国初期,猛将兄即有数十位之多,《三国志》则把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十二人合为一传,因其英勇骁战、功勋卓著而并称“东吴十二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