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戏曲史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百科]
1100年到1127年是北宋王朝的最后时期。在此期间,北宋的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但政治上由于宋徽宗的昏庸无能而更趋腐败。宋徽宗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臣,骄奢淫逸,崇信道教,大肆搜刮民财,百姓饥寒转徙,苦不堪言。北宋王朝好大喜功,两次对西夏用兵,劳民伤...
宋崇宁年间,蔡京为相之后,为了报复元符末年曾弹劾自己的大臣,进一步打击迫害元祐旧臣及其同情者。崇宁三年六月,徽宗又下令重新籍定元祐、元符党人及上书反对绍述之政的官员,合为一籍,统共309)人,皆称“奸党”。徽宗亲自书录这些人的姓名,刻碑立于文德...
独脚戏(亦名滑稽)受小热昏、文明戏、苏滩等兄弟艺术影响,以滑稽娱人为主要审美功能的曲艺形式。[百科]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百科]
然而,南宋政权由于当权者昏庸无道、不思进取,大臣专权,对金朝一味屈膝求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起了汹涌的人民起义,南宋政权在内忧外患之中摇摇欲坠。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南宋政权最终于1279年淹没在蒙古铁骑的滚滚铁流之中。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一些省区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产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科]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元朝官制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中央政权下设三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储政院;地方政权下设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
赵君宋不仅未因献书立功,反而被判私藏逆书之罪,砍了脑袋。
仁宗、英宗统治下的四十几年间,是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统治集团日益哀弱腐朽的时期,与辽之间的战事虽告一段落,但西北方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西夏,将北宋王朝拖入连年的战争之中。这一时期内忧外患的局势为接下来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契机。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北宋三大家另指中国书法史上的黄庭坚、苏轼、米芾。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百科]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
北元(1368年-1389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建立的政权。1368年元惠宗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共传二位皇帝,享国二十一年。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元惠宗出逃大都,坐镇蒙古继续指挥各路元军镇压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