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六年夏,治黄专家潘季驯再次出任工部侍郎兼右都御史,总理河漕治理黄河。万历三年,黄河、淮河洪流四溢,经年不治,相继决口。同年六月二十五日,潘季驯上奏《两河经略疏》,提出各项治黄措施,并就治理黄河、淮河下游及运河进行...
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荥阳市)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28年(北魏武...
中行(háng)氏,东周时期晋国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生卒年不详),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智氏$##...
熙河开边又称河湟开边,指的是北宋熙宁年间,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由王韶主持,宋朝先后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熙)六州的战役。宋神宗时期,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进行了北宋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熙丰变法运动。而在变法的同时,北宋的统治者为了统一中...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被诏返楚,命为巢大夫,封地白城,以城为氏,乃白氏受姓之始。白公好兵下士,图谋报仇。楚惠王六年请兵伐郑,惠王许而未发兵。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弘治六年正月,刘大夏被孝宗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开始受命治理黄河。弘治五年七月,黄河在张秋决口,泛滥成灾,使漕运断绝。次年,孝宗命刘大夏全面负责治理黄河。刘大夏实地勘察,提出先治上游,分别开新河浚旧河,将水导入黄河故道及淮河。弘...
同治三年陕西和甘肃发生叛乱,当时的西北军为了镇压叛乱,出动了大批的士兵,从而导致当时的新疆守卫薄弱,于是,有强大野心的沙俄帝国趁虚而入,占领了新疆塔城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并逼迫当时的新疆将军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吞并了新疆东部的大片土地,而当时又出现了一个叫阿古柏的人...
王景治黄河讲的是东汉初期,黄河泛滥,王景得到皇帝的命令到黄河沿线治理黄河。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在东汉末年湮灭,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商水西南)。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
河桥之战发生于西魏大统四年(东魏元象元年)八月初四日(538年9月13日),南北朝时期的东、西魏之间的一场大战。在537年沙苑之战东魏大败后,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派遣两路大军出击,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与开府独孤信率步骑二万东进洛阳;贺拔胜、李弼渡过黄河包围蒲阪(今山西永济)...
“是时虏言当入东方”[1],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令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急速出兵云中,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卫青、李息率部出塞后,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并一举击溃之。...
满洲八大姓指的是清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齐(齐佳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
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川楚白莲教起义(1795年-1804年),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清起义的事件。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