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代,唐代进入宫廷,汉代百戏曾经一度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正式命名为杂技柔术,她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百科]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百科]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诸子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老庄哲学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儒道相辅相成。[百科]
《新唐书·宦官传下·田令孜》:“帝冲騃,喜鬭鹅走马,数幸六王宅、兴庆池与诸王鬭鹅,一鹅至五十万钱。”明沈德符《野获编·技艺·斗物》:“至若鬭鹅,则见晋桓灵宝传及唐僖宗好鬭鹅,一鹅至直钱五十万。”[百科]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百科]
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百科]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百科]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非十二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百科]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百科]
2005年起,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2006年于解放军歌剧院举办德云社相声专场,同年于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德云社省亲相声专场,创下连续25次返场纪录。2008年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相声专场,成为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百科]
昆仑派也是明末兴起的道教分支,其所在地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昆仑山。昆仑山连绵数百里,山峦幽秀,道术之士接踵前往修炼。昆仑派以山得名,自立一派。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昆仑派为八大门派之一,何足道为其中代表者。[百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现代,有很多所小学,中学的老师们课间会安排同学们进行这项体育活动,此项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团结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团结意识。[百科]
中国手技表演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耍剑”、“耍丸”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杂技艺人已能“舞双剑、跳七丸”。[百科]
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森冷的感觉。[百科]
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快板书艺术形成后,也开始着重创作并表演长篇书目。快板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受地域环境、地方方言和表演风格的不同,派生出诸多分支,如: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