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书籍]
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门论述内、妇、小儿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说。并能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书籍]
有祝融庙基,及青玉坛、光天坛、白璧坛、雷公池、风穴仙梨树、上清院基。峰之东南,有李泌书堂。紫盖峰,去地高四千五百丈九尺。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上有仙人池、七真阁,下有紫盖院基、王氏药堂。云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纪其山高下丈尺,皆科斗文字。近...[书籍]
有祝融庙基,及青玉坛、光天坛、白璧坛、雷公池、风穴仙梨树、上清院基。峰之东南,有李泌书堂。紫盖峰,去地高四千五百丈九尺。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上有仙人池、七真阁,下有紫盖院基、王氏药堂。云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纪其山高下丈尺,皆科斗文字。近...[书籍]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书籍]
甲申,守备南京魏国公徐弘基、提督操江诚意伯刘孔昭等、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工部尚书程注、都察院右都御史张慎言、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姜曰广等、南京守备掌南司礼监务太监韩赞周等集朝内,兵部右侍郎吕大器署礼、兵二部印,不肯下笔;吏科给事中李沾厉声言:『今日有异议...[书籍]
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和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是章学诚对史学贡献最大的著作。他35岁开始撰写此书,并立下要"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目标。此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其中《浙东学术》一篇,成于逝世前一年。可见该书撰述几乎历30年之久。严格地说...[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七今献备遗传记类三总録之属提要臣等谨案今献备遗四十二卷明项笃寿撰笃寿字子长秀水人是编専采明代名臣事迹编为列传起洪武讫嘉靖计二百四人盖本袁袠所著而稍增损之明史艺文志亦载有其目其曰备遗者自序谓姑备遗忘盖谦言之不敢以作史自任也明代文人类多留意掌故其以累朝人物彚辑成书者如...[书籍]
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书的节录。因此,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书中记载鲜卑拓跋部的早期活动,多少反映了拓跋部的社会面貌,提供了由氏族、部落到国家发展过程的材料。北魏承「十六国」之后,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错复杂的时代,书中列举...[书籍]
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门论述内、妇、小儿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献上自《内经》、《难经》,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诸家学说。并能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所收方剂颇为广泛,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书籍]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书籍]
帝室之胄,蜀主刘备。吴主孙权,开国江东。三分鼎峙,各为长雄。孰能一之?晋司马氏。历懿师昭,炎为武帝。开基肇乱,子愚妇逆。怀愍孤立,擒于刘石。元帝渡江,国曰东晋。十世而亡,宋武应运。自晋中微,群胡云扰,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夏一蜀,纷纷僣窃。正朔相承,独推建...[书籍]
它的叙事从司马懿开始,到刘裕取代东晋为止,记载了西晋和东晋封建王朝的兴亡史,并用「载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事蹟。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书籍]
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依刘向《晏子春秋》,举其纲要为之目录,体例井然,亦可谓有条不紊者矣。《书录解题》载其目凡二百七十六条,三百九十五事。今世所传鋟本,祗存五门,馀皆散佚。惟《永乐大典》所载尚为全书,而已经合并连书,二十卷之界限,不复可考。谨详加校订,析为八卷。卷数虽减於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