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书籍]
一、《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书籍]
庾肩吾(487-551),字子慎,一作慎之。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世居江陵。初为晋安王国常侍,同刘孝威、徐攡诸人号称“高斋学士”。历仕太子中庶子、进度支尚书、江州剌史等职,封武康县侯。工诗,其诗雕琢辞采,讲究声律。胡应麟称其诗“风神秀相,洞合唐规”。《书品》为其重要的书法论著,文中...[书籍]
是书以《难经》、《素问》为主。《难经》首取行针补泻,次取井荣俞经合,次及经脉。《素问》首九针,次补泻,次诸法,次病刺,次经脉空穴。俱颠倒后先,於经文多割裂。[书籍]
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张隐庵原序伤寒论卷第一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伤寒论卷第二伤寒论卷第三伤寒论卷第四伤寒论卷第五辨公乱病脉证辫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辨痉湿喝病脉证辨不可发汗病脉证辨可发汗病脉证辨不可吐病辨不可下病脉证辨可下病脉证伤...[书籍]
守真制双解散,通圣益元各七八分,入生姜葱白煎,解伤寒三二日,间以其初觉,亦伤寒疑似之间,解表恐伤于内,然攻里恐伤于表,故制双解以其表里齐见俱解,甚为得法,然间有不解,犹未尽善也。子和增作法,亦用前药煎一碗,令饮其半探引出风痰,次服一半仍用酸辣汤投之,使近火衣$#...[书籍]
前言——人的面部就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版,上面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荣辱,每个部位例如头发、额头、眼眉、眼睛、鼻子、嘴、下颚等等,虽然是遗传了父母的因子,但这一切一切就像一个没经解码的资料库,如果对相命术有所研究就可以通过这种种的数据解开未来之路。——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书籍]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公元25-220年《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籍]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籍]
伤寒总病论庞安石卷第一叙论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书籍]
伤寒六书明·陶华公元1368-1644年《伤寒六书》,伤寒著作。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六卷。明·陶华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此系陶氏所撰六种伤寒著作,每种列为一卷。①《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即名“琐言”,自非系统工作。...[书籍]
宋版《伤寒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书籍]
伤寒寻源清·吕震名公元1644-1911年《伤寒寻源》,伤寒著作。三集。清·吕震名撰于1850年。作者指出“以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殊不知伤寒不必尽属寒因,若风、若湿、若温、若热,皆统辖于伤寒二字内”(见自序)。本书首辨风、...[书籍]
伤寒指掌清·吴坤安公元1644-1911年《伤寒指掌》,伤寒著作。四卷·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吴氏所说的伤寒,实为广义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证。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书籍]
伤寒补例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伤寒补例》,伤寒著作。二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