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书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书籍]
由於一生遭際困阨,所著文集曰「一肚皮集」,以束坡自況。本書即選其中記臺事之文,題曰「臺灣紀事」。卷一有「紀諸山形勝」、「紀臺中物產」、「臺事紀略」、「紀臺地怪異」、「記臺地盂蘭會」、「紀番社風俗」及一鄭事紀略」等七篇,卷二有「淡水義渡記」、「岸社文祠學舍記...[书籍]
在臺近十年,因就見聞所及,並參志乘及其他文獻之異同得失,撰彙成編;書名冠以「蠡測」者,自云「非敢謂蠡測可以知海,亦欲來者知區區濫觴,尚非無本之學云爾』。文計十八篇,記「番事」者,有「臺灣番社紀略」、「水沙連紀程」、「番社近古說」等篇;考史事者,有「海外寓賢考」、「...[书籍]
十八年,臺灣設局倡修「通志」,令各屬蒐輯采訪冊以報;時繼善司鳩來恆,知縣陳文緯謀以改冊為志,委任總纂。繼善,自號嘯雲居士,浙江會稽人。受事日始,再閱寒暑,全書脫稿。卷首,載城署圖;正文依次為疆域、建置、職官、營汛、招撫、田賦、戶口、風俗、產物、義塾、祠廟、學校、碑...[书籍]
在同安任五年,取其與大府論海寇及曉諭約束之文,編為「靖海紀略」一書。其前三卷大都為書札,止於祟禎三年九月;後一卷專屬文移--包括申詳示諭等件,另為起訖。書末,今另就「明清史料」戊編抄出有關鄭芝龍文獻四篇,作為「附錄」。[书籍]
並以時蒐集臺灣民主國文告,預儲撰史材料。日俄戰後,憤清政不修,至廈門創「福建日日新報」,鼓吹排滿。嗣報館被封,回臺主「臺南新報」漢文部。越三年,移居臺中,入「臺灣新聞」,開始撰作「臺灣通史」;因與林朝崧、賴紹堯輩創櫟社,以道德文章相切劘。民國初建,有遠遊大...[书籍]
「割臺記」綜述清光緒二十一年臺、澎割讓及臺民抗日之經過,文極簡略。作者羅惇曧另著「中日兵事本末」已刊於第四○種「臺海思慟錄」附錄中,請參閱「思慟錄」篇。「臺灣八日記」記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陸後數日間中日兩軍之戰況及十二日臺北兵變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陰人...[书籍]
全書分封域、規制、秩官、武備、賦役、典秩、風土、人物、外志、藝文十志,志各一卷。本書原刻,在臺灣已無全本存在。今本依「民國四十五年三月杭縣方氏慎思堂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景印」本排印。但此非原刻本,如「秩官」、「武備」兩志中頗多康熙三十五年後以至四十年就任者,且補刻痕...[书籍]
《艺文类聚》一百卷,是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武德七年奏上,历时三年之久。全书约百余万言,分为四十六部(卷八十一、八十二作一部计),有子目七百二十七个。据1926年《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研究所国学门临时特刊》的统计,《艺#$...[书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书籍]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为清代严可均所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书籍]
卷一首述地志,次風俗,又次物產,又次勝蹟,末原事(雜記林道乾、顏思齊、紅毛番暨鄭氏先後據臺之事);卷二首述軍政,次兵燹(列舉康熙三十五年吳球事變、六十年朱一貴事變、乾隆三十五年黃教事變、五十一年林爽文事變及嘉慶十年至十一年海上蔡牽兩次之侵臺),又次戎略(凡記姚啟聖、施琅、...[书籍]
書末,今另據「澎湖廳志」抄出蔡氏若干詩文及其傳略與著作書目,刊作「附錄」。[书籍]
惟因與志局提調陳文騄(臺北府知府兼)有所齟齬,遲遲未能開局,遂辭歸。有謂「臺灣通志」係由蔣師轍纂,實非。「日記」起於二月六日啟程赴臺,迄於九月二十五日返抵家鄉。其間記綢繆「通志」事,有擬「采訪凡例」、撰「修志八議」等項。餘如記日與宦臺人士交往以及耳目所接,尤為研究當年臺灣...[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