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梁四句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四仪礼郑注句读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按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监本石经正误一卷国朝张尔岐撰尔岐有周易説畧已着録是书全録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畧以已意防之因其文古□难通故并为之句读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其父廷鸾仪礼注疏序称其...[书籍]
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禮,賵人之母則可,賵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賵者何也?乘馬曰賵,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及者何?內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书籍]
本书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大学章句》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附:《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书籍]
本书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中庸章句》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附:《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从他父辈起,居住福建南剑...[书籍]
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七四如讲稿五经縂义类提要【臣】等谨按四如讲稿六卷宋黄仲元撰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人咸淳七年进士授国子监簿不赴宋亡更名渊字天叟号韵乡老人教授乡里以终考福建通志暨莆田县志皆载仲元有四书讲稿今观是书所讲实兼及诸经不止四书其说...[书籍]
四书讲义困勉録原序稼书先生既防定四书大全辅以蒙引存疑诸解羽翼传注深切着明而遗箧中复有困勉録前后二编即先生自题大全序所云万厯以后诸家之説则别为一册者也其髙弟席子汉翼昆季并梓以行余得受而读之喟然叹曰先生一生心力毕萃于孔曾思孟之书而禔躬之笃行淑世之精诚具见于此矣夫圣贤立...[书籍]
[疏]释曰:此题,诸本文多不同,晋、宋古文多云《春秋穣梁传序》,俗本亦有直云《穣梁传序》者。然“春秋”是此书之大名,传之解经,随事则释,亦既经传共文,题名不可单举。又此序末云“名曰《春秋穣梁传集解》”,故今依上题焉。此序大略凡有三段。第一段自“周道衰陵”,尽...[书籍]
[疏]释曰:此题,诸本文多不同,晋、宋古文多云《春秋穀梁传序》,俗本亦有直云《穀梁传序》者。然“春秋”是此书之大名,传之解经,随事则释,亦既经传共文,题名不可单举。又此序末云“名曰《春秋穀梁传集解》”,故今依上题焉。此序大略凡有三段。第一段自“周道衰陵”,尽...[书籍]
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明朱东光刻是书,题曰秦人,盖未详考。惟是文帝驾临河上,亲受其书,无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刘向...[书籍]
《梁启超文集》作者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斗士,大政治家,大文豪,大学者,本世纪最大的悲剧人物。他一生著述一千四百万字,融汇中西,出入经史,显示了“百科全书”的气派。他的文章,挟雷生电,恣肆汪洋,当时“一纸负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慈禧太后读后愤而痛哭,孙中...[书籍]
写祝英台女扮男装往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结为兄弟,同窗三载,情谊深厚。祝父催女归家,英台行前向师母吐露真情,托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时,假托为妹作媒,嘱山伯早去迎娶。山伯赶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将英台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两人在楼台相叙,见姻缘无望,不胜悲愤。山伯归家病故,英台闻...[书籍]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八四书蒙引四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四书蒙引十五卷别録一卷明蔡清撰清字介夫晋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乞休归起国子监祭酒甫闻命而卒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清为此书先有藁本失去乃更加缀录久而复得原藁叅防所録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书籍]
陶弘景(四五六年——五三六年),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梁时隐居。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作了一定研究。北宋黄伯思认为传世石刻焦山《瘗鹤铭》是其在梁天监十三年(514)所书。《与...[书籍]
作者:(晋)范甯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八十余种,颇为繁富,其中原书大部分已失传,赖《春秋谷梁传注疏》保存一二,故其保存文献之功极大.《春秋谷梁传注疏》引书也极有特点,如三礼方面的书籍所占比例大、所引书名篇名不一、会通《春秋》三传、所引材料与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