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十孙氏唐韵考小学类三【韵书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孙氏唐韵考五卷国朝纪容舒撰容舒字迟叟号竹厓献县人康熙癸巳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初隋陆法言作切韵唐礼部用以试士天寳中孙愐增定其书名曰唐韵后宋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丁度等又作礼部韵畧为一代塲屋程式而孙氏...[书籍]
御制题孙觉春秋经解六韵注疏春秋充栋伙髙邮作解费研磨学从安定居名第书出临川罢制科【周麟之跋云初王荆公欲释春秋以行于天下而莘老之传已出一见而有惎心自知不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不列于学宫不用于贡举者积有年其説虽未必尽然而是书为当时所重亦可见矣】凿传鄙他相佩剑翼经...[书籍]
《长沙药解》是一部药物学著作的名字,全书共四卷,刊于1753年。作者选出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中的244个医方所用药物160种加以阐解。以药名为纲,结合原书中的方药证治,论述各药药性、功用、主治及用法。[书籍]
(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一(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父师真人长春子,姓丘氏,名处机,字通密,登州栖霞人。未冠出家,师事重阳真人。而住磻溪、龙门十有三年,真积力久,学道乃成。暮年,还海上。戊寅之前,师在登州,河南屡欲遣使征聘,事有龃龉,遂已。明...[书籍]
《声无哀乐论》嵇康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问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训,...[书籍]
长沙方歌括清陈念祖卷首医病顺其自然说病患之吉凶祸福。寄之于医。医者之任重。然权不操诸医。而操诸用医之人。何也。人有大病。庸医束手无策。始求救于名医。名医入门诊毕。告以病从何来。当从何去。得那一类药而增剧者何故。得那一类药除去那一病。而此外未能尽除者何故。病势虽觉稍...[书籍]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宋李焘撰。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已著录。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家自为说。因踵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荟稡讨论,作为此书。以光修《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谦不敢言《续通鉴》,故...[书籍]
《孙文垣医案》内容简介:众多的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卓有建树。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代表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汪机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了“伏气...[书籍]
《仙呂?寄生草?閒評》無名氏一、問什麼虛名利,管什麼閒是非。想著他擊珊瑚列錦幛石崇勢,則不如卸羅裾納象簡張良退,學取他枕清風鋪明月陳摶睡。看了那吳山青似越山青,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二、爭閒氣、使見識,赤壁山正中周郎計,烏江岸枉費重瞳力,馬嵬坡空灑明皇淚。前人勛業後人看,不如今朝醉...[书籍]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謂白馬為非馬也。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书籍]
《孙真人海上方》,洞有旧石刻,第以碑小方多,字画伤于琐屑,不便检阅,且舛讹太甚,乃令生员谢沾细加订正,砻石大书。旧有木刻,病证列于目录,诗首止列号数,读者须寻病于前,而求方于后,尤为不便,兹将病证即列诗首,似亦省目。其他风药论及九转灵丹诸方,洞前已有楷书大碑,兹不复赘及之...[书籍]
本书由陈氏原文、注释和解说三部分组成:注释部分主要是对古今词义不同的字、词加以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解说部分则主要论述方剂的功用、主治及遣方用药之理,以期阐述陈氏之学术思想。全书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实用,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研习。[书籍]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了解和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籍之一。作者李焘是1143年开始《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搜集编撰工作的,历时四十年,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完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书连正文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其中《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书籍]
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丘处机弟子李志常著。讲述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派教长丘处机(1148-1227)成吉思汗的邀请,从黄海之滨到中亚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觐见并传授长生之术的经历。==============================================================================《#$...[书籍]
《长春真人西游记》以记述所经山川道里及沿途所见风俗人情为主,兼及丘处机生平,是研究13世纪漠北、西域史地及全真道历史的重要资料。该书过去知道的人很少,乾隆年间钱大昕从《道藏》中抄出,加以表彰,得到学术界重视。现在流行较广的是王国维1926年校注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