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问对
(1013—1087)襄州襄阳人,字昌言。第进士。仁宗康定二年又举茂才异等科。通判大名府,有善政,擢提点河北刑狱。历江东、淮南、河北、河东转运使。坐误军需,贬知光化军。寻复为河北转运使。神宗熙宁末,知沧州。自新法行,独不阿时好。哲宗元祐初,为秘书监、给事中,累官正议大夫。[人物]
常州府武进人,字用中,号养斋。弘治十五年进士。授广平推官。召为刑部主事。出为登州知府,滨海多盗,尽捕之。调临江,修坏堤七十二处。累迁广东左布政使。嘉靖十一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讨杀父之独山土官蒙钺。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引疾去,卒谥庄裕。有《读书劄记》、《山堂萃稿》。[人物]
(1497—1576)常州府无锡人,字子裕。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监徐州仓,减羡耗十二三。改南职方,历车驾郎中、广东按察佥事。父死,不复仕,隐居湖滨宝界山,兴至则为诗文,或点染丹青,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以学行称,门人私谥文静先生。[人物]
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貌似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人物]
(1632—1695)浙江钱塘人,字雪帆,又字云程、云客。诸生。家贫,游食四方。至大梁,拜信陵君墓;至湖南,吊屈原于汨罗;入蜀,悼诸葛武侯;又北谒明十三陵。后入扬州天宁寺为僧。有《拜鹃堂集》。[人物]
张思问,清雍正时期诗人。浙江海宁人。有诗收入《清诗纪事》。[人物]
瞿令问,一作令闻,生平无考,或以为望出博陵(今河南蠡县),唐代宗时人。历道州江华县令,为元结道州刺史下属。工书,尤工杂体篆及八分。与元结友善,时元结为道州刺史,作文辄与瞿书之。元结曾为峿台(在湖南祁阳,767年刻石,未署书者)、浯溪、寒亭三铭,后二铭皆为瞿篆书。元结《阳华岩铭...[人物]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
吕嘉问,北宋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字望之。吕公弼从孙。因助王安石变法,吕氏称为“家贼”。熙宁间提举京城市易务,禁兼并之家法外取利,连续两年收入增加。王安石再度罢相,他黜知淮阳军。绍圣间,历任江淮发运使工、户部侍郎、知开封府,党附章谆,蔡卞。徽宗时,一度安置郢州,...[人物]
建安二十一年,受到曹操召问,但不受封官赠金。他精通老庄之学,善医药、针灸,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隐形法》,为地方历史医学和养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东汉末年道士、医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人物]
江苏武进人,字对樵,号苇塘。乾隆五十七年进士,官浙江定海知县。有《问义轩诗钞》。[人物]
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其《内经素问》篇名次序。全氏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古代医家
后经徐州萧县一张生者予以火灸、外敷疮药之法治疗,历时一月,终至痊愈。王氏遂留心集录痈疽之效方,日久成帙,成《经验痈疽方》一卷,又名《发背方》,未见传世。宋代官吏
学问师承自服虔。曾经撰写《难杜》,对杜预春秋的六十三条注文进行驳斥。后书失传。北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