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本为甘肃腔,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北宋时西皮为甘肃的主腔,明代多称西秦腔。而流行在甘肃境内西部(一般称河西)的各民族音乐、说唱等民间艺术被泛称为“秦声”,流传时间久远。康熙七年(1668)庄浪县知事林鸣钟出资重修关帝庙乐楼,并置戏箱一付,...
壮锦是壮族的一种瑰丽工艺品,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传说壮锦是在宋代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
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作而得名。壮语称之为“冉督”,又称“冉列”和“冉森”。壮族马骨胡艺术流行于广西西部大部分壮族聚居区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夜晚,阿列爬过高墙,救出阿冉,并射死了追赶的土司。马骨胡作为壮族人民喜爱的...
壮族的幼、少、青、中、老各年龄段的服饰和婚前婚后变装是很明显的。现代壮族服饰也有这种年龄与身份的区分功能,主要表现在妇女发式或头饰上。所以,在为人父母后,壮族男女服饰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上面我们也述及,生孩子后壮族妇女一般要梳发髻,不再留刘海...
壮族有“牛魂节”,过去,部分壮族地区忌讳宰牛、吃牛肉。在《麽经布洛陀》中,鹅是一种神造的灵物,来源于壮族地区对天鹅的崇拜。虎为山神的象征。历史上,壮族地区盛产大象。壮族先民驯象耕田或征战。鸡是壮族及其先民崇拜的一种吉祥动物。它具有善...
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新嫁女子,也须携同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祭社当晚,各家将从社坛前带回的肉、粥、粽子和红蛋等,置于有孩子的媳妇门前祭祀,表示为孩子“赎魂”。祭毕,将粥喂禽畜,认为可使其肥壮。专管...
据艺人介绍,广西壮族地区的“采茶”由广东汉族地区传来,亦有说从江西传来。为了区别于汉族’采茶”,壮族人民称之为“壮采茶”。“壮采茶”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由于经常在广场演出,群众称其为“平地戏”,而将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的称之为“高台...
壮族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壮族蜂鼓。壮族蜂鼓历史悠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不仅用于歌舞表演,而且也用于祭祀祈福。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奏蜂鼓时,将鼓横挂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端鼓面,...
壮族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的民族,而这些浓厚的文化都是由历史的沉淀而来,在每个民族中或多或少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禁忌,这些禁忌也都代表着每个民族的习俗和信仰,壮族也不例外,你知道壮族文化中,他们的禁忌和忌讳是什么吗?忌食青蛙;忌吃死于笼中的鸡;忌食牛肉,以为牛...
在壮族文化中,壮族的服饰保留着最传统而朴素的特点,整个民族以穿黑色为美,并且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的装饰和考究。黑衣壮族服饰是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特点和内涵的壮族服饰。它不但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穿着和民族的标记,而且在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
首先由壮族村寨的民众民主选举产生“都老”,再由“都老”行使自己的职权,维护壮族村寨的秩序和村民的权益的一种村寨制度。最后由“都老”贴榜公布,使家喻户晓,并督促大家遵守。若事情较为复杂、问题较大,“都老”解决不了的,必需召开长老会议或村民大会进行研究讨论,作出...
由壮族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发展而成。南路壮剧流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和右江之间的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属壮语南部方言系统。北路壮剧流行在左右江上游的百色、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和云南省的富宁、广南等县,属壮语北部方言...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目前仍在推广使用。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
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广东连山、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壮语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的右江、邕江以南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南部。自称有土话、侬话、岱话等种。韵母有简化的现象,不少地方有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