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孟綮《本事诗·高逸第三》以诗史之称评价杜诗后,这一说法便成为后代诗论家考评杜诗的重要层面。以时事来申述孟綮语“禄山之难”“流离陇蜀”,已将杜甫个人的历史置换为当时的社会历史,依据是杜诗多处涉...
这首五言律诗在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深切感人,为杜甫晚年的名作。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
文章围绕杜甫“诗圣与社会责任教育”展开,阐述了杜甫诗作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对人性的关怀,强调其人格魅力与社会责任意识,指出在当今社会仍具重要现实意义,呼吁以杜甫为榜样,肩负社会责任,共创美好世界。
由此,当时人(晚唐)称杜诗为诗史。其倡导诗缘情的观点是很明显的。唐诗传播有一特殊现象,就是唐人已经开始自选唐诗,并有明确的选诗标准。并将7首诗置于此集之首,可见对杜诗的重视。则其不选杜诗$##...
杜甫《兵车行》与李白《古风·其十九》的比较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人教版第五册李杜诗单元有一要求,就是要通过比较,初步领略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大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再现的是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的场面。
因老家洛阳正在骚乱,不能回去,便携带全家投奔秦州的从侄杜佐。在秦州居住的四个月中,写了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和其他一些游览感怀诗,赴同谷时又写了《发秦州》十二首,在同谷作《甘同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十二首。悲战乱不息,因事艰难。杜甫$#...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代人着想,“怀”之深也。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这二...
诗人由自家的不幸虑及天下寒士安危,从个人的伤悲体察广大百姓的痛苦。他的大部分诗作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前后动乱不宁的社会现实,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过程,这些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史”。他的婚姻道德观念高尚而纯情,十分鄙视那种朝秦暮楚的浪荡行为。安史之乱爆发...
即使这样,杜甫仍旧心系黎民与社稷,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酝酿成一种厚重的情意呈现给读者。纵观全诗,一至三首,所描写的是夔州现实中的山与江。杜甫将所在之地的暮色、夜景和晨光尽收于笔底,同时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四至八首虚写长安。前三首...
杜甫以诗为史,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立此存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让人感动是杜甫在文末的这一声声“呐喊”,这也是“诗圣”之所以成其为“诗圣”,后世称之为“诗圣”的原因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
李白属于黄河,黄河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性格,显示他的伟力;杜甫属于长江,长江茫茫九派、深沉壮阔的形象,显示他的襟怀。逆行而上,虽然惊心动魄,却是志坚胆壮。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牛饮,而要细品;不...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看来,自宋代始,誉杜诗为“诗史”已为世人广泛接受和认可。在事变当中,杜甫更接近了人民,对各阶层的生活更加熟悉,对事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诗中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情态栩栩如生者,在唐代首推杜甫。有人则认为“狼藉画眉阔”与时尚无关,开天之际并没有流行阔叶眉,流行的是柳叶眉。盛唐时眉式虽多,但总的风格则是健康而充满生气的,并无拖泥带水之感,在服饰方面均是如此。说明汉代即已流行阔眉式样。一些学者甚至...
杜甫一生,承当了盛唐文明毁于安史胡化叛乱和政治理想断送于唐室君主政治失道的双重悲剧。唐室君主政治失道,杜甫以廷争、弃官、不赴召相回应,终至飘泊以死3。4杜甫以中国文化所托命之人格,承当祖国个人双重悲剧,择善固执,生死不渝,因此具有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