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同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夕习俗也是相当地多。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
婺源人对除夕之夜的饮食特为讲究,其中最为有趣的当属吃年汤。婺源人于坐年之夕有吃年汤之俗。又将煮熟之猪头切成薄片,和年汤吃,愈吃得多愈好。然油腻过重,往往染成腹泻之疾。小儿贪其味之鲜美,尤易多食,不可不慎也。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千家万户...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只有...
除夕与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吃年夜饭、守岁、祭祀、拜年等。爆竹也叫爆仗、炮伏、鞭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实用爆竹不过是讨个吉利,作为“暴发”的象征。北宋时,便有人用纸包裹硫磺粉制成爆竹,称为“爆仗”。当午夜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祭祖时...
风俗习惯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爆竹...
除夕,浒山民间叫过年或送年夜,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十二月三十日。除了购置新年货外,浒山民间还得“廿三送灶,廿四掸尘,廿五六粪缸扫帚赶出门”。第一个仪式是祭拜岁神,当地俗称送年菩萨。平时祭神只用素菜,不用荤腥,而祭岁神,当地俗称送年菩萨。祭拜祖宗时可将祭岁神的...
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忙着迎接除夕和春节。把过年期间所需的东西准备齐。有的定于小年祭灶这天,有的定于祀灶后的第二天。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张贴而得名。另外,春节还要贴“福”字。“福”字北方主要贴在大门影壁上,其他如屋门、墙壁、箱柜、水缸、粮囤等各处皆可贴。有的...
山西除夕的活动很杂乱,凡是过年前没有准备好的,这一天都要准备好。安神傍晚,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在诸神抵和祖先像前焚香,敬请众神降临,俗称“安神”。安神炮响过后,禁忌出门上街,全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守岁。但在太原等大城市,近年来禁止在春节期间放炮,为的是减少鞭炮引发的火...
每逢除夕夜,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除夕夜吃饺子有什么寓意呢?饺子的来历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从此每年除夕$#...
除夕夜要将祖先请回家过年,接受众儿孙的祭拜,享用供奉,用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祭神则一般在黄昏,由家中的男性长辈燃香、磕头、烧纸,祈求神灵保佑。过去的老百姓认为自然界存在着鬼神,人死后也会变成鬼神,祭神是为了不让恶鬼侵害家人,祀祖是希望祖先能保佑他的子孙平安。而祭祖...
这样很多人就会在除夕被鬼掐死或失踪,人们十分害怕。有一则传说讲道:明朝末年李闯王造反的时候,曾经包围了开封城,但怎么也攻不下来。第二天城池攻破了,老百姓几乎没有被伤害的。后来人们过年时,就纷纷挂起红灯来,既表示感谢和怀念李闯王,也是为了图个红火吉利,拜年进出方便。
老话说的好“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也不例外,视除夕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佳节。而年饭中“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在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