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文艺本质的另外一个重要认识是,“文与道俱”,道文并重,实际主张文艺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苏轼从艺术本体论角度对文艺本质的认识。苏轼既是宋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画家,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几乎当时所有的艺...
所以苏轼在书论中一再强调学书要“知其本末”,要造乎自然,知自然之理。苏轼在强调“知其本末”的基础上,还指出要知其法度,能通其意,然后才能出新意的道理。“然而一切优美的艺术又都令人有‘自然’之感。”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将文学创作与教育实践完美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的文学与教育成就,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为...
由此可见,苏轼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智慧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创作理论体系做出了独特贡献。概略地说,苏轼的作家修养论主要在生活修养、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三个层面的冲突与融合中展开。也就是说,不倦的追求应该是苏轼人生和文学的永恒主题。...
后人对苏轼的真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
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百步洪二首》(其一)。除此以外,苏诗中的《石鼓歌》、《读孟效诗二首》与《瓶笙》也都是运用博喻较为成功之作。这两个比喻,又构成强烈的对比,使得艺术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给人以丰实美。此外,苏诗善于运用比喻叙事说理,使事理...
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苏轼的生平交游,揭示了他与陈季常、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的深厚友谊。文章以苏轼的交往历程为线索,探讨了这些友谊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坛地位。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年25,在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任。马蹄踏过,“细草软沙溪路”,皆为细软之物,马蹄声自然轻微。卯,十二时之一,今五时至七时。月未下山,路上晨霜冷冷,可见起身之早。“蓝桥何处觅云英”,谓秀才裴航于蓝桥会仙女云英事。后经蓝桥驿侧近,因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
苏轼满庭芳词苏轼《满庭芳词》,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行书。作品欣赏:洞庭中山二赋人来得书帖江上帖渡海帖令子帖东武帖黄州寒食诗帖
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这歌词,已在欢愉中透露出一缕隐藏在内心的惆怅的思绪。感情和气氛由乐而到悲的转变,主要是为引起下文主客问答关于人生的议论。\"\"人道是\"就是据传说的意思,语气也...
按词牌填词[歇后语]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是宋人后来以迁史论说杜诗的嚆矢。时蓐临败,犹欲持重有所伺,而中人刑延恩促战,遂大败。明皇虽诛萧至忠,然常怀之。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校有脱身归国而禄山杀其妻子者,不知其姓名,可恨也。正是章学诚所谓“论诗及事”的典型做...
告别百姓也告别红粉知己的苏轼,在离别送行的人群散去后,与情人长歌作别。“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无论是抗洪于危城,还是笙歌于十丈楼,都已成为过去,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合泪为赠了。如果以佳人喻民众似显牵强,但在与“佳人”的惜别中不能不含对于徐州民众的暗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