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永恒的追求,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诗乐共生,这是对于中国诗歌和音乐起源的描述。首先,我们可以从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诗歌结构中看出,一唱三叹是其典型的结构方式。在这种重复中,绝大...
从中亦可进而探讨《世说新语》在中国诗话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桓温引此诗表示走在前边做王的前锋,表自谦。简文引用此句,表示谦让,实际是慑于桓温的威势。是说黎侯避狄失国,流寓在卫,其臣劝其归去的诗作。表示她的学识与关爱。这反映出引诗之风,较六朝有许多方面已...
卒于元延祐四年后。元量工诗,善词,知乐能琴,有宋末诗史之称。元兵挥师南下后,攻打毗陵。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毗陵遭受了极大破坏。笔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亲之。残留于今日往日的脂粉气,而丽人已不在。后以“桑梓”作为故乡的代称。歌阑酒罢,玉啼金泣,...
与今年的诗会主题“诗话茶韵品质生活”相呼应,一大批著名的茶人、诗人走向民间与众同乐,因此今年也成了最“俗”的一届春茶诗会。据介绍,这都是从历届春茶诗会上精选出来的茶诗词。不远处,一场“茶诗接龙”活动更是引起了不少游客和市民的...
本文深入探讨了《诗经》中蕴含的恋爱智慧,通过解析其中经典诗篇,展现了古人在追求爱情时的细腻情感与独特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别样的恋爱启示。
细读了《扬子江》诗刊1999年第2期所发专访《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对〈文学报〉记者畅谈——为什么创办〈扬子江〉诗刊》,笔者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一振。顾浩对《文学报》记者所说的这番话,明确地阐述了《扬子江》诗刊在稿件取舍问题上的“两不登”之原则,也引出了笔者的话题:《...
诚然,靖康之乱这种天翻地覆的大变动震惊了诗人,使陈与义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诗人人格理想追求的主导方向发生了变化,进而使其诗歌前后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对于陈与义前后期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论者多归于靖康之乱。陈与义是宋代士人的一分子,也...
“何如”是表示不如向诗中寻梦做,是提出建议;“如何”是表示怎样向诗中寻梦做,是询问方法。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何如”的这一用法是“如何”所不具备的,因而出现了微妙的差别。
自汉代起,学者就已经开始对《诗经》异文加以关注。这是典籍中首次对《诗经》不同版本中异文的关注。此外,一些笔记著作也涉及《诗经》异文。也有不少论文涉及《诗经》异文的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类。袁先生对典籍中“黾勉”的不同写法作了勾稽,并指出《毛诗...
民间文学在乌孜别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包括谚语、格言、传说、故事、民歌和叙事长诗等。乌孜别克族人民善于用比喻来明辨是非,阐明事理。在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故事中,阿凡提与阿尔达尔考沙是广为传颂的人物。他们用幽默、诙谐、形象的...
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远。两者皆具含蓄美。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百步洪二首》(其一)。除此以外,苏诗中的《石鼓歌》、《读孟效诗二首》与《瓶笙》也都是运用博喻较为成功之作。这两个比喻,又构成强烈的对比...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的吟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于言情述志,写诗人本人与他人的...
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三味的。使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更加美丽。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学生经过阅读自然会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在诗歌里面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而要品出诗歌之...
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四句话,四个小景,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相对独立,蒙太奇般,令读者怦然心动。值得玩味的是,这四句话,句句不离“山中”。分则为四景,合则为一图。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有山有水,恬静幽雅,自在逍遥,何其惬意闲...
以诗文咏马,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此后,有关马的诗文接踵而至,不胜枚举。有关马的文章也有相当多的数量。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