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有拓本及石印本。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其结体呈横势而宽绰,含有一定隶意。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
崇宁时,蔡京为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史称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三札卷”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全长223厘米。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
帝师朱益藩博学多才,尤其在书法艺术上颇有建树。他自己拟好底稿后,却要求皇上让朱益藩代笔,对朱益藩的书法大加赞赏。其书品在晚清皇室宫廷更是备受尊崇。遂将朱益藩录取。朱益藩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博览精研宫廷秘藏书画真迹的鉴定家之一。以馆阁体为基...
草书龙飞凤舞,线条流畅飞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书家快速运笔挥洒而成的,像唐代的两大草圣张旭和怀素,据记载,他们作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像张旭、怀素的草书被称之为“张颠素狂”,颜真卿...
魏、西晋书法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除《邓大尉祠碑》为隶书外,其余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楷书。《沮渠安固造像碑》为沮渠...
进而,徐复观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表示了谨读的态度,认为这样的研究混淆了丈学与历史的界线。新儒家的学者徐复观以思想史研究而成名,但同时他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用力甚勤,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美学的发明甚巨,影响很大。与此相应,他对中国...
经成,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讲经堂两廊。后因明朝地震,略有残损,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经文用篆书、真书二种书法刻成,故又称“二体石经”。现保存完好,已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称做“软”的地方,供人们参观。
西汉中期以来,隶书脱去篆体而独立的形式完全形成。西汉中晚期定型化的“今隶”也是对“古隶”的整理、继承与创新。直至清代,碑学之风兴盛,隶书异军突起,涌现出大批隶书名家,善隶者达三百余人。书法家的个性则在流行书风之中被深深地湮没了。原因...
导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学经典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大学》作为“四书”的第一部,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旨在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世界和谐作出贡献。在这篇知识导读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大学》的独特魅力...
楷书自汉末发轫,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达到了成熟,在书法史上形成了第一个楷书高潮。因其结构美,实用性强,成为官方一种实用书体。
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今草”书...
宋绶是北宋初期杰出书法家,其书法造诣深厚,风格独特,代表了“宋家法书”的风范。他在继承唐代书法厚重与法度的基础上,开创新风,引领宋代尚意书潮。宋绶不仅深谙传统,更致力于个性与创新,其行草书笔势矫健、气韵生动,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同...
就书法而论,书法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其发展的基础就是以继承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书法中所蕴含的各种理念、审美倾向、技巧手段等等,能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探索中得到解读与借鉴并求得发展,正是因循了这样一条原则。其特点为“宏观”—所习法度不变,微观—笔墨...
所谓“前四史”,指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范晔与《后汉书》范晔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祖父范宁是一个经学家,父亲范泰官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
2005年,北京红学界的一场所谓“红学争论”,已经成为“公共事件”,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孙玉明先生也参与其中并在2005年第10期的《艺术评论》上撰文批评了刘心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