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白戏是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演出形式有木偶剧和舞台剧两种,主要流行于廉江、遂溪两县。此后100多年,粤西白戏木偶班和作为民间说唱形式的白戏,同时在当地广泛流传。1963年廉江县成立专业的白戏剧团。农村活跃着几十个半农半艺的粤西白戏$...
据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
就是戏演到最后一台时,大门口不收门票,无票观众也能入场看戏,所以戏院门口往往站了不少人在那里等候“放棚”,看看“放棚戏”,这就是俗称为“铲戏锅巴”。自然地形成了一方之俗。这可以说是争取观众的办法之一。
昨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闽北地方戏南剑戏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就南剑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宜进行座谈,最终确认以小梅南剑戏为主体,整合延平区其他乡镇的南剑戏剧团,为明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准备。据了...
\"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道光、咸丰年间,闽东北已出现不少\"乱弹\"戏班。其中较著名的有\"新长春\"、\"新品福\"、\"新吉祥\"班。他们以古田、屏南为活动中心,经...
莆田、仙游两县旧属兴化府,故又名兴化梨园、兴化戏。历史悠久,至清代末年仅莆田一县就有职业戏班三十多个。传统剧目达五千余,几乎保存了宋、元南戏的全部剧目,如《张协状元》、《王魁》和元末明初五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
·木偶戏由演员操纵木偶动作并由演员配合唱腔和伴奏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或称扁担戏,及其他名称(见下)。源于汉代,《后汉书》已有记述。伴奏乐器最初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为主,后适当加人少量丝竹乐器。如系一人表演的,则由一人操纵木偶,并演唱和演奏打击乐器。二十世纪...
从初一到初五,被称为“戏窝子”的绵阳市涪城区铁牛街社区川剧演艺中心天天演出,为市民送上了一道道“传统文化餐”。据统计,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五,涪城区已有近10场广场文艺表演在城市和农村举行,近千名文艺爱好者起舞放歌,让涪城大地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黄梅戏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在形成的过程中,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地方戏精华。早期的黄梅戏,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
郧阳花鼓戏是十堰地方剧种之一,现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郧阳花鼓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郧阳花鼓戏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俗称“二棚子戏”。它的声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类,其唱...
南府戏台清宫设有专司演戏的机构,康熙时称南府。它位于南长街南口以西,中南海旁边,道光年间改为升平署。南府戏台建于乾隆年间,类似于漱芳斋戏楼,但面积较大,可以排演神鬼升天入地内容的戏。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上场门的上方砌成城墙纹而成城门...
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
记不记得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那一大群顽童穿梭于观众中的热闹场面,以及在河道中停满乌蓬船,船夫坐在船头观看社戏的水乡风情。即便没赶上社戏,雇一艘乌蓬船,穿梭于狭窄的河道之中,品味一下绍兴这座文化古城所特有的风味,也将别有一番乐趣。
9月20日晚,潇湘风情花开荆楚,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选送的“八艺节”参赛剧目《刘海戏金蟾》,在市职工活动中心浓情上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明,副市长张社教、陈少敏观看了演出。2013年的“八艺节”舞台上,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李佐和叶红,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