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医医
祝由十三科,又称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来治病。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医院十三科。祝由二字,最早见于医书《素问》,谓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针服药,只要移易精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即可搞定。[书籍]
与历代从文字考证、医理推论等方面来注解伤寒的医家不同,黄元御更注重对伤寒所言医理的自身体悟,这实际上是从实证的角度来注解伤寒,其独特的见解卓尔不群,自负古今无双。其书命名为悬解,亦有悟道而解脱之意,泛泛之言也。[书籍]
卷一有医论十七条,历数庸医误人之过,立论明确而言之有据,文笔犀利而少夸诞。主张治病当先熟悉正常生理状态,知常达变才能正确诊断。强调病各不同,治法方药亦应随之而变;后二卷大多为内科杂病医案,治法灵活,常常是内外合治,针药并施。[书籍]
《黄帝素问直解》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与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根本部分,因此它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中医药学必须首先加以继承整理和认真钻研的经典性著作[书籍]
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明通。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平日体察小儿所常得的各种病症,与成人的病症根本不同,临征延医方法自异。[书籍]
方剂诸门后,附载有部分医学伦理及养生内容。适合于中医科教研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书籍]
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书籍]
内经评文清·周学海公元1896年医经著作。为《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的合称。清·周学海评注。刊于1896年。内容全依通行本《内经》的编次排列。书中用品评文章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予以评述。但略于原书的医理及字义的解释。现...[书籍]
全书共十卷,汇辑先秦至清初以前各医学名家脉学之精华,并以李氏脉学心要加以辨正发扬而成。内容包括脉论、二十八脉、运气、望诊、闻诊、问诊、医案、经络等。全书规模宏富,又切于临床实用,洋洋十万余言,为一部集大成式的脉学奇书,在中医脉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书籍]
《金匮翼》为清代名医尤怡所著,全书共八卷。此为尤氏补充其所著《金匮心典》而作,故称为《金匮翼》。书中详细论述内科杂病,凡四十八门,每门先述统论,然后分述证候和治法,最后附有按语。对各证表里虚实之辨,补泻温凉之用,明晰了然。本书对中医内科临床医生,颇较高的实...[书籍]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易经、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是也”。中华圣域,九州杏苑,弘仁济世,泽及黎苦,从此有万卷典籍,千古流传。《女科经纶》为清代医学家肖埙编撰,肖埙,字赓六,号慎斋,槜李人,约生活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生平事迹不详。据《女科经纶·自序》,知其撰有...[书籍]
中风论清熊笏自序昔,神农、黄帝、岐伯、俞跗,以神圣之资,阐阴阳之奥,创兴医籍,拯济疾苦,实与教养政治相辅而行,故三坟之书先于五典。盖医之学,备在君相矣。厥后有伊芳尹汤液,亦其类也。东迁以来,君相罕有知者,而其学遂降为艺术。若医和、医缓、扁鹊之俦,皆...[书籍]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珍藏之孤本整理而成,可供中医药人员参考研究。[书籍]
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书籍]
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