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本書(一冊一八○面一○八、○○○字)分四卷,姚瑩撰。作者里居、事略,已見第七種「東槎紀略」篇。當清道光十八年蒞臺灣道任,張丙事變餘波未靖;二十年,中英戰起,海疆戒嚴。瑩與臺灣鎮達洪阿內外兼籌,頗費經營。二十一年八月,英船犯雞籠,經予擊退;翌年正月,又侵大安港,計破其船:先...[书籍]
本書(一冊六九面四一、四○○字)不分卷,楊岳斌撰。岳斌初名載福,字厚菴;湖南善化人。由行伍,迭有軍功,受知於曾國藩,與彭玉麟共治長江水軍。清同治間,歷陞至陝甘總督。光緒十年法軍侵臺灣,命幫辦福建軍務。乃於是年秋在湘募勇成軍,十二月至閩,翌年正月渡臺,繞往東海岸埤南...[书籍]
本書(一冊八三面四九、八○○字)分四卷,孫元衡撰。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貢生。清康熙四十四年,歷官至臺灣同知;嘗數攝諸羅篆,並署府符。至四十七年,陞東昌知府去。本書係一詩集,為來臺之作;因臺有赤嵌城,取以名集。詩凡三百六十篇,自乙酉(康熙四十四年)至戊子(四十七年)...[书籍]
本書(一冊八六面五一、六○○字)不分卷,日人川口長孺撰。原著係日本秘閣所藏抄本,今據再抄本排印。書中首述臺灣之風土及先住民習俗,次述明季漳、泉人之通販於臺灣;再次,自明天啟元年、迄清雍正元年有關臺灣之史事,靡不編年紀載。雖題稱「臺灣割據志」,實為鄭氏三世之詳紀。書中所用資...[书籍]
本書(三冊二八六面一七一、六○○字)分編三卷,劉璈撰。璈字蘭洲,湖南岳陽人。初由附生從軍;左宗棠治師西域,辟參戎幕。事平,以道員薦。清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巡視臺灣,嘗以浙江侯補道充營務處。光緒七年,任分巡臺灣道。時方議建省,多所擘劃。九年,中法戰起,沿海戒嚴;協士民...[书籍]
本書(一冊九二面五五、二○○字)集刊有關清代臺灣教育建置之碑文四十三篇,末附以「明志書院案底」二卷。碑文來源:一為日據時期前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印「臺灣教育誌稿」所集三十六篇,一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所集七篇...[书籍]
本書(一冊六五面三九、○○○字)正文全卷凡五篇,題思痛子撰。另附錄「中日兵事本末」一篇,羅惇曧撰;「東方兵事紀略」(「臺灣篇」上下)二篇,姚錫光撰。「臺灣思慟錄」記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進據臺灣時軍民戰守之經過,分臺防、臺北、臺灣(今臺中)、臺南、澎湖五篇。作者未具真...[书籍]
求是斋《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序例言卷一叙国朝柔远记叙或作王星使柔远记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叙或作俞太史柔远记俞樾盛世危言叙彭玉麟[格物入门叙李鸿章]盛世危言叙或作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叙郑陶斋洋药茶丝分类表叙杨楷杂货衰旺提要表叙杨楷庸书叙宋育仁庸书内外篇叙或作庸书内外篇自叙陈次亮危言序或...[书籍]
琅(一作烺、又作郎)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人。初為鄭氏(芝龍以迄成功)部將,後因嫌降清,卒為鄭氏死敵。康熙元年,由總兵擢福建水師提督。二年,從征金、廈兩島,以功加右都督。四年,掛靖海將軍印,疏請攻臺;軍至外洋,為颶風飄散而還。六、七年間,先後上「邊患宜靖」及「盡陳所見」...[书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书籍]
本書(三冊五二二面三一三、二○○字)分十部(以天干區別),盧德嘉纂輯。德嘉,廩生。清光緒十八年臺灣倡修「通志」,鳳山縣於十二月設采訪局,由德嘉等多人任其事;但因徵采寥寥,久無所成。至次年十月,乃設立主稿之人,並委德嘉專其責成。訖二十年十二月,稿始成。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藏有...[书籍]
本書(一冊九二面五五、二○○字)分上下兩卷,王松撰。松字友竹,又字寄生,號滄海遺民;新竹人,祖籍福建晉江。既長,奇氣虎虎、狂志嘐嘐,以詩酒自豪。當屆而立之年,正值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割臺之痛;嘗攜眷趣返故里。事定,重渡臺灣,託一廛以居,名曰「如此江山樓」...[书籍]
本書(一冊八二面四九、二○○字)不分卷,夏獻綸著。獻綸字筱濤,江西新建人。清同治十二年,任臺灣道。翌年,值日兵侵臺事件;事定,遂有「開山撫番」之議,得周巡南北內山。「輿圖」之作,即緣於此。圖成,計得幅大小凡十二,並附「說略」。又,本書書名原有「並說」二字,...[书籍]
本書(一冊六三面三七、八○○字)凡四卷,朱景英撰。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號研北;湖南武陵人。清乾隆庚午(十五年),舉解元。三十四年,由寧德知縣,擢臺灣海防同知;三十九年,遷北路理番。公餘流覽圖籍,博雅自喜。「海東札記」,係在三十七年海防同知任內所作。目次下...[书籍]
本書(一冊五五面三三、○○○字)不分卷,黃逢昶撰。逢昶字曉墀,湖南湘陰人。清光緒初,宦遊臺北。八年,嘗奉委至宜蘭催收臺北城捐。本書之作,當在此前後時。書中有文三篇,其目為「臺灣驅寇論」、「上岑宮保撫番稟稿」、「臺灣生熟番輿地考略」;另有「生番歌」、「熟番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