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赲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书籍]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书籍]
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公元1644-1911年《古今名医方论》为清代名医罗美编撰。罗美字澹生,号东逸。新安(今安徽徽州)人。曾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为康熙年间名儒,兼习医学,穷研《内》、《难》、《伤寒》《金匮等典籍,帝涉宋、金、元、明诸家之论著,撰有《古今名医方#...[书籍]
本书精选古今常用名方及方论编撰而成,共收方剂150余首,方论180余则。其方以《伤寒论》为主,方论以柯韵伯为多。重点详论药物之性能,细辨君臣之配伍,比类诸方之异同,列举各方之治证。论点简明精要,多所发明,析疑解惑,发前人之未发,对后世影响...[书籍]
天地之道,生一气而判清浊,而清者轻而上升为天,浊者重而下降为地。天为阳,地为阴,乃为二仪。[书籍]
陆桴亭论小学(明清)陆世仪撰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此自是正理。然古者人心质朴,风俗淳厚,孩提至七八岁时,知识尚未开。今则人心风俗远不如古,人家子弟,至五六岁已多知诱物化矣。又二年而始入小学,即使父教师严,已费一番手脚,况父兄之教,又未必尽如古法乎?故愚谓今之教子弟入...[书籍]
小儿痘疹方论宋·陈文中公元960-1279年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原,认为五脏六腑秽液或皮膜筋之秽液皆为发痘疹之毒。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书籍]
汉人王符的潜夫论一共有三十六篇,论理剀切详明,无所不备,全面反映了王符的思想.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哲学名著。这里由清人笺注,今人校正,再现了王符原著的全貌,对其中一些疑义和错讹之处都作了谨慎的修订。《潜夫论》是东汉进步思想家王符的论著,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书籍]
大小诸证方论明末清初·傅青主公元1607──公元1684年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明末清初山西阳曲(太原)人,博通经史百家,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医术,曾批注《灵枢》、《素问》诸书。长于妇科、内科杂病,治病不拘学派,用药不依方书,应手而效,名重一时,人称“医圣”。傅山先生的许...[书籍]
《东里子论印》清冯泌撰东里子曰:印,字学之一也。原夫书契之作,固皆圣人之心画,以昭同文之制,又皆百王之治法,古用以昭信,盖自三代时皆有之。如苏子之所佩,虞卿之所解,其可据者也。而独推秦、汉者,为其时犹近古,而遗文流传,至今未磨,更可详考订耳。他若六朝之参以朱白,唐、宋之专...[书籍]
该书卷上为辨证,详论阴证、阳证、脉象、寒热、外感八风之邪,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气少气盛,不恶食,不渴,劳役受病,辨证与中热等诸证候内伤与外感之别;卷中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等医论及补中益气汤、神圣复气汤等方论内容;卷下为用药所宜、所...[书籍]
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书籍]
介存斋论词杂著[清]周济一两宋词各有盛衰:北宋盛于文土而衰于乐工;南宋盛于乐工而衰于文土。二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然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郎》当筵命笔,冠绝一时。碧山《齐天乐》之咏蝉,玉潜《水龙吟》之咏白莲,又岂非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郁蒸,是...[书籍]
書載天妃誕降本傳及其後「顯聖」事蹟,為研究民俗學資料之一種。所謂「天妃」,福建莆田湄洲嶼林氏女也;誕生於宋建隆元年(父官都巡,名愿;一說名惟愨)。由於後來歷代君主、大臣奉為護航之神,敕對賜號,於是沿海各地莫不建立宮廟(或稱天妃宮,或稱天后宮及其他名...[书籍]
书中首论痘疹的病原,认为五脏六腑秽液或皮膜筋之秽液皆为发痘疹之毒。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表里俱虚者,已出未愈之间、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咸兼腹胀泻泄、气促而难靥...[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