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别裁
诗二首。唐代官员
唐朝名臣、书法家,太子太保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为人庄重严谨,喜交豪杰。又聪敏好学,才略过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他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登第,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历任开州刺史、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唐宪宗即位,出任鄂岳观察使,参与讨平淮西吴元济之乱。#$$...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经公安时,有诗留别。又与司空曙为友;德宗贞元初,司空曙贬长林丞,以诗赠之。曾至洛阳、余杭天柱观等地。事迹见《钱注杜诗》卷一七、《司空文明诗集》卷上及其本人诗。《全唐诗》存诗2首,作大易。[人物]
唐朝宗室大臣、藏书家,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母为崔嫔。贞观五年(631年),册封郐王。十一年(637年),授邓州刺史,册封邓王,迁梁黄二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先后治理寿州、襄州和兖州。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赠司徒、益州大都督,谥号为康,陪葬于献陵。聪敏好学,善...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
凌廷堪6岁而孤,12岁弃学为商,偶于友人家见《唐诗别裁集》《词综》,携归研读,遂能诗词。弱冠后,始发愤读书。29岁至京师,从翁方纲习举子业,心慕其乡先辈江永、戴震之学,并究心经史。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进士,自请改教职,选宁国府教授。嘉庆十四...
唐朝大臣,著名诗人。大历中,明经及第。初为诸暨县尉,迁膳部郎中。贞元十九年,为荆南节度使,助平刘辟,加检校吏部尚书。奉侍权贵,为宦官窦文场养子。元和三年,入为尚书右仆射,判度支。寻出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封郇国公,卒于任。著有《寿阳唱咏集》十...
~722年),秦州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唐朝大臣,地官侍郎姜遐之子。长安年间,迁尚衣奉御,交好临淄王李隆基,出为润州长史。唐玄宗即位,拜殿中少监。参与先天政变后,迁殿中监、楚国公,历任宗正卿、太常卿、秘书监,监修国史。开元十年,泄露禁中言语,受到宰相张嘉贞打击,发...
十二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今长兴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
唐远悊,男,唐朝诗人,中宗时人。[人物]
唐代诗人苏晋(676—734),数岁能属文,作《八卦论》。吏部侍郎房颖叔、秘书少监王绍,见而叹曰:“后来之王粲也。”应进士,又举大礼科,皆上第。先天中,累迁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明皇监国,每有制命,皆晋及贾曾稿定。数进谠言,以父珦年老,乞解职归侍。开元十四年,为吏部侍郎...
杨凭,唐代人,生卒年均不祥,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擅长诗文,与弟弟杨凝、杨凌都很出名。大历年间(766-779),三人一同考中进士。时称“三杨”。后担任京兆尹,被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贬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