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
伤寒补例清周学海叙伤寒。病因也。非病证也。以因为名。求本也。伤寒见证。变化无端。非仲景六经主证。所能赅括。后人拘执。凡不在仲景文内者。概不敢求之伤寒。间有窥见一隙。又不敢显违众论。但曲为之说曰。是伤#$...[书籍]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书籍]
该书卷上为辨证,详论阴证、阳证、脉象、寒热、外感八风之邪,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气少气盛,不恶食,不渴,劳役受病,辨证与中热等诸证候内伤与外感之别;卷中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等医论及补中益气汤、神圣复气汤等方#$...[书籍]
伤寒括要明李中梓自序伤寒证治。自古难之。始于仲景。后贤纂述。无虑百家。而在人耳目间者。十有余种。不患。畴能千支万派。汇归一源。而有张长沙。若合符节耶。自非丹铅几偏。而髓竭心枯者。未易语也。余发始燥。便读仲景书。今且雪盈巅矣。上下南阳易水间。纸败墨渝...[书籍]
伤寒溯源集清·钱潢公元1644-1911年《伤寒溯源集》,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二十二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书籍]
《重订通俗伤寒论》是伤寒、湿热病学中比较实用的一部诊疗方案,是俞根初、何廉臣、曹炳章三位老中医先后合作而经过徐荣斋中医师根据现代学理给以重订的。由于何先生的引证太渊博了,于是节目和词句之间不免呈露出繁复,而且编撰时失于合理安排,以致原书中存...[书籍]
伤寒寻源清·吕震名公元1644-1911年《伤寒寻源》,伤寒著作。三集。清·吕震名撰于1850年。作者指出“以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殊不知伤寒不必尽属寒因,若风、若湿、若温、若热,皆统辖于#$$...[书籍]
内容包括辨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分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作者认为伤寒病证,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故将仲景伤寒论析分为二。[书籍]
伤寒六书明·陶华公元1368-1644年《伤寒六书》,伤寒著作。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六卷。明·陶华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此系陶氏所撰六种伤寒著作,每种列为一卷。①《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书籍]
伤寒寻源清吕震名序余既为吕君村作传。从其子小茂才索君遗箸。得内经要论一卷。伤寒寻源三卷。受而读之。因忆与君交念年。辄能仿佛君况。君治病之暇。好饮酒。善弈棋。余常过君。几上纵横残帙。一编烂然。则所箸伤寒寻源也。床头越酿一瓮。旁...[书籍]
伤寒补例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伤寒补例》,伤寒著作。二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书籍]
仲景伤寒补亡论宋·郭雍公元1181年[书籍]
伤寒著作。二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书籍]
伤寒附翼清柯琴卷上太阳方总论太阳主表,故立方以发表为主,而发表中更兼治里,故种种不同。麻黄汤于发表中降气,桂枝汤于发表中滋阴,葛根汤于发表中生津,大青龙汤与麻杏甘膏汤、麻翘赤豆汤,于发表中清火,小青龙汤与五苓散,于发表中利水,清火中复有轻重,利水中各有浅深...[书籍]
伤寒贯珠集清·尤怡公元1729年《伤寒贯珠集》,伤寒著作。八卷。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只取六经证治原文,不录前三篇和后八篇。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卷一-二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