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本書(一冊八三面四九、八○○字)分四卷,孫元衡撰。元衡字湘南,安徽桐城貢生。清康熙四十四年,歷官至臺灣同知;嘗數攝諸羅篆,並署府符。至四十七年,陞東昌知府去。本書係一詩集,為來臺之作;因臺有赤嵌城,取以名集。詩凡三百六十篇,自乙酉(康熙四十四年)至戊子(四十七年)按年分卷。所詠多...[书籍]
本書著於臺灣入清後僅十餘年,實為研究臺灣極有價值文獻之一;以後私家著述或官修志書,每多引錄。[书籍]
首起乙酉弘光元年閏六月「唐王即位於福州」,至乙巳永曆十九年「施琅率舟攻臺灣、遭風而還」告一段落;後自甲寅永曆二十八年吳、耿反清開始,稱「後紀略」,以訖於鄭氏決計降,寧靖王闔家殉國(下有缺文)。本書前一部分,較「輯要」、「紀要」為簡;後一部分(「後紀略」)鄭經西征事,反比前...[书籍]
此外又有「鄭氏應讖五代記」、「平澎臺諸將姓氏」等前文,並載卷首。本書各版本頗多分歧,今本由方豪先生根據七種版本合校編成。[书籍]
由於本書所述臺灣鄭氏史事及若干關係文書多為他書所無,或為其親歷目睹之紀錄。本書據連橫校刊本排印,今加「弁言」並將「連序」全行引入。「連序」云:『起隆武元年,訖永曆三十七年,凡鄭氏三世之事,編年繫月,巨細靡遺;而尊崇延平,義如「綱目」,是正史也』。惟就形式而言,尚係以清曆紀...[书籍]
所刊五文,均採自清宣統二年吳江薛鳳昌輯編「梨洲遺著彙刊」。宗羲字太沖,號梨洲,世稱梨洲先生、亦稱南雷先生;浙江餘姚人。南明魯王監國,嘗以副憲從亡;嗣以母留故里,返家侍親。明亡以後,隱居講學於甬、越間,卒成清代大儒。著述甚富,其有關南明史事者,則有「賜姓始末」、「海外慟哭記...[书籍]
迨江寧約定,英使訐控臺灣鎮、道妄殺遭難民兵及遭主款者與福建失守文武之忌,構陷成獄,與達洪阿同被逮京問擬。「東溟奏稿」,即在臺灣道時會同達洪阿所為,幾以辦理「夷務」為中心(按臺灣道始於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奏請臺道加按察使銜,得專摺奏事)。卷一,有「籌剿三路匪徒奏」等五件;卷二...[书籍]
其中有陳第「東番記」一篇,尤為明季親臨臺灣目擊耳聞者所留之最早文獻。按第字季立,福建連江人;嘗客都督俞大猷幕。有容剿東番,與俱;舟泊大員(今臺南),日與當地先住民相接,深悉島上情形,因有此記。至陳第閱歷,另有第三○三種「陳第年譜」可考。[书籍]
本書備載上述諸疏,並加入其他關係附文。今本係據臺灣日據時期日人伊能嘉矩所蒐集之抄本排印。卷首分列各種刊本富、李、林、曾、程、陳六序、施葆修「重刊靖海紀事序」、鄭開極「平南行」、周澎「平南賦」、陳遷鶴「贊」、施德馨「襄壯公傳」、施世騋(琅五子)「御敕宸章及平海奏疏總錄小引」...[书籍]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便是《文史通义》,实际上应该包括《校雠通义》和《方志略例》。主要的内容在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及怎样撰写成功的地方史。因为本书所讨论的多是学术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很难把他用通俗的文字,做浅近的介绍。写的方式,既不是选...[书籍]
(喀尔奇)明安达理(孙宪德、曾孙梦麟)尼满胡升猷汤斌苏祖宏郎廷佐于时跃蒋国柱白登明鄂罗塞臣索浑喀喀木梁化凤刘之源王国光(子永誉)郎赛沙纳哈赵国祚(子玥)刘方至(吴梦鼐等)喀尔塔喇(子赫特赫)熊应龙(子天琳、刘国泰等)李柱国(李一元等)拜察(索丹等)罗明升(游王彪等)瑚伸布禄(子爱...[书籍]
《增广资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籍]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书籍]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书籍]
所著詩文,各以其晚年所築北郭園名之;其子如梁合校刊行,題曰「北郭園全集」。「全集」凡十卷,有「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本書取其「詩鈔」五卷,共得各體詩三百五十五首。至其「文鈔」一卷原有文五篇,選其「勸和論」、「北郭園記」...[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