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书籍]
献征录序卷之一宗室一卷之二宗室二卷之三戚畹卷之四驸马都尉卷之五公一卷之六公二卷之七侯一卷之八侯二卷之九伯一卷之十伯二卷之十一中书省卷之十二内阁一卷之十三内阁二卷之十四内阁三卷之十五内阁四卷之十六内阁五卷之十七内阁六卷之十八詹事府一卷之十九詹事府二卷之二十翰林院一卷之二十一...[书籍]
北齐书五十卷,作者唐李百药,内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朝兴亡史。为了区别於曾经割据江淮的齐朝,后人称之为「北齐」。和北魏一样,东魏--北齐仍然是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联合统治的封...[书籍]
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北游玄帝出身传》)题“三台山人仰止余象斗编”、“建邑书林余氏双峰堂梓”。版本:道光十(1830)年《四游记》合传本。四卷廿四则。全书不分章回次第。除最后二则外,各则文末均用“不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套语...[书籍]
《北里志》,唐代汉族文言笔记小说集。孙棨撰。此书共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书籍]
天聪八年八月,从上征明有功,籍所俘献于大同南西冈御营。崇德元年,封固山贝子。十二月,从征朝鲜,同贝勒多铎围南汉山城,歼援兵八千;又败其援兵五千。二年四月,命议政。四年二月,随英亲王阿济格围明塔山、连山。五年六月,随睿亲王多尔衮屯田义州。九月,锦州兵夜袭我镶蓝旗营,...[书籍]
○解叔谦齐雁门解叔谦,征为朝请,不赴。母疾,叔谦夜于庭中稽颡祈福,闻空中云:“得丁公藤为酒。”便差访医,及本草,无识者。乃崎岖求访。至宜都境,遥见山中老翁伐木,问其所用。答曰:“此丁公藤,治风尤验。”叔谦再拜流涕,具款行求之意。此翁怆然,以藤与之,并示其渍酒之法。叔谦受领...[书籍]
「北游錄」是記述他一六五三年(順治十年癸巳)到一六五六年(順治十三年丙申)這四年半去北京期間的經歷見聞,和他寫的一些詩文。全書共九卷,內紀程、紀郵、紀詠、紀聞各二卷,紀文一卷。從這些文字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愛國的歷史家,為了完成他的「國榷」這部著作,在搜集史料,考訂史...[书籍]
得斗母元君点化去武当山修行,四十年后回归天界,受封为“虚师相北方玄天上帝”,又被封“北方真武大将军”,到下界收伏妖魔,他先后收伏了龟蛇二妖,赵公明、雷田二将、华光、五雷五音等等,皆为己将。又剿灭各处妖邪,最后以叙述永乐三年,黄毛鞑子反叛,玄帝助永乐打败鞑子,永乐行...[书籍]
御制序音韵述微者述音韵阐微之意也我皇祖钦定佩文诗韵颁示中外复依国书合声切韵之法叶华音字母作音韵阐微一书按字母之说始于隋书经籍志载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其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至唐僧守温増为三十六字母相沿至今未识其源由今考之盖守温略知唐古...[书籍]
北风扬沙录元·陈准金国本名朱里真,番语舌音讹为女真,或曰虑真。避契丹兴宗宗真名,又曰女直。肃慎氏之遗种,西海之别族也。或曰三韩辰韩之后,姓拿氏,于夷狄中最微且贱。唐贞观中,靺鞨来中国,始闻女真之名。世居混同江水东长白山,鸭绿水之源,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书籍]
或曰三韩辰韩之后,姓拿氏,于夷狄中最微且贱。唐贞观中,靺鞨来中国,始闻女真之名。世居混同江水东长白山,鸭绿水之源,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铁离,东濒海。《三国志》所谓“挹娄”,元魏所谓“勿吉”,唐所谓“黑水靺鞨”者,今其地也。有七十二部落,不相统制。契丹阿保机...[书籍]
先是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贯副郑允中奉使辽人有马植者潜见童贯於路植燕京霍阴人涉猎书传有曰:才能文辞长於智数见契丹为女真侵暴(改作代)边害益深盗贼蜂起知契丹必亡阴谋归汉说贯以边事是时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於是约其来归植数上书奏上喜赐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贯力主之以图取燕时薛嗣昌和诜侯益揣知朝廷有...[书籍]
《阅微草堂笔记》,汉族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书籍]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