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
真书,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又称为“正书”。其特征是楷中有隶。北碑,是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是佛教盛行的产物,因其中以北魏碑书居多,故又称之为“魏碑”。从唐初以来,先把隶书改称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书混称之为隶...
尽信书不如无书──刺客心理发微一谈起《史记》,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先生对这部奇书的十字定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真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
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其中以邓石如、伊秉绶最为突名。...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前此一函,想已达览。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
先父(李苦蝉)素重《周易》,视其为“世界最高度文明之一”推崇为“中国众经之首”,对本人影响颇深。《周易》一书之名,最早见于《左传》。因此,对於《周易》之名,我认为理应首先按照其占文字之形意,以考其本意为妥。大康则明确指出,甲骨文、金文中字乃皆...
三书六礼是古代的哪种礼俗?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近年来,国内书坛已达到空前的乱象状态。各种所谓的书画院、协会遍地开花,令人眼花缭乱。《非草书》堪称书法史上第一篇开书法美学评论先河的文章。因此,当今书坛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书道中人对书法美认识的根本缺失。可见,书...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此外,王珣《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
在周边善书逐步消亡的时候,汉川善书一脉独存,并红极一时,与黄陂花鼓、阳逻高跷一起被誉为“湖北三盛”。汉川善书省级传承人熊乃国介绍,善书艺人的生存状况较为艰难。新脚本或能重回荣光2006年6月,汉川善书入选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周代,有了保氏国学制度,(保氏为周王朝管教育的官吏)。这种官办学校对学生进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书”,据《汉书·艺文志》云,即“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的。“六书”云云大概是汉人的以今...
当秦始皇焚书时,《周易》“古义”尚占主导地位,并因被定位为“卜筮之书”而逃过了那场劫难。可见直到汉初,“古义”仍有传承。故杨何之《易》当有古义影响。已难考其古今之义。据笔者考证,《淮南道训》属古义无疑,详见后文。
要写好草书,必须有深厚的功底,主要是须过“五关”。这一描述说明动感是草书的重要特征,没有动感就不叫草书。因此,写草书除了掌握疾行,更要重视节奏,必须严格遵守章法规范书写,不可随意潦草。须知草书乃是意象结合的抒情艺术,只有先教育激励自...
比喻学书墨守成规而不能创新者。唐代亚栖《论书》:“凡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有书法嗜癖者,寄兴书学,也往往自称为“书奴”。
《六书通》是一部集三代秦汉等篆法,按声韵查阅篆字的书。全书所收金文是根据3000多件商周青铜器铭文的拓本或影印本临摹下来的。书中采用的主要是各种礼器的款识。对所采集的金文,经考释可以肯定,或认为某家考释可从的,共编为18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