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作者对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尤其“心灵境界”的阐明,正有助于克服本世纪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这一最大遮蔽。“超越性”问题乃是近年哲学研究的一大前沿课题。由此挑明了中国哲学“情性合一”、“情理合一”的原则。作者对中国哲学情感特质的发掘,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拓。
此后,《周易》关于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被后世学者不断阐发,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师道尊严,给予教师以很高的地位。《周易》非常明白这种教育的辩证法。《周易》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说明了古人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周易》还...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阳明知行合一论与易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先作一番阐释。王阳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表明他已获得了对“格物致知”的不同见解。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说有两个错误:其一,求理于外物;其二,知和行分割为二。而他本人所悟,正是对这两个失误的反省和补救。“致良知”说成为王...
以诗歌作为叙述历史事件文本的“诗史”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及古代文学阐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跳出单一意图论阐释的怪圈,用文本关照和文献考证的眼光对“诗史”之名缘起及历代学人的品论进行审视和考辨,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理解和启发。第二种观点认为杜诗的“诗史”之名产生...
生机洋溢,永无终止的易道生成活动就是“理”或“天理”。(同上)阴阳之气在更迭不休的开阖作用中交互感应,推动了万物的种种变化。(同上)指出天地之间只是形而下的阴阳之气所行的感与应。在未感未应时,气机浑然寂然;已感已应时,气机由隐态转为粲然著然之显态。这句话表明,...
此论可谓古人对“神”比较准确的定义。元神、识神和左脑、右脑对人性命来说,缺一不可。“元神”生而知之,“识神”学而知之;前者是自律功能,以养生为主;后者是学出来的“良知良能”,以改造世界和提升自我为主。“元神”、“识神”实际是人体的生物电脑,“元神”是系统程序,为体;“识神”是应用...
孔子对鬼神之事搁置不论,而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对人的真情实感、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行修养和道德教化、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对社会的责任等问题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人的学说。孔子赋予它们新的含义,把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称为君子,把...
《孔子的儒家哲学与理念》一文深入探讨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文章以“仁”和“礼”为核心,阐述了孔子儒家哲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在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回顾孔子及其学说在历史中的传播与影响,展现了其跨越时空的价值。文章语言生动,雅俗共...
本文探讨《易经》的神秘符号,阐述其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组成,蕴含阴阳对立统一、变化发展等道理,为人生智慧和道德伦理带来启示。虽理解不易,但在当今仍具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传承。
《辞典》对《红楼梦》的语言进行整体观照,作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阐释与总结。《辞典》的出现,不仅是《红楼梦》语言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而且为《红楼梦》的作者、作年及版本诸方面的研究提供很多宝贵的参考依据。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说明历史上易武茶山的面积在六大茶山中居首位。普洱府成立时,当上...
复卦以其初爻在易象系统中极微妙的特殊位置,而荣居十二辟卦之首。至王弼始轻历数之说,而阐明其性道之学。由剥至复体现了阴阳消长盈虚的过程。“初六”意味着阴剥阳于“初”,直到“上九”,生机殆尽。物极必反,剥极必复,因此剥卦后紧接复卦。以七天为周期及对七的崇拜,在世界各民...
《周易》热的兴起,最初与科学的发展有关。《周易》与科学的关系也逐渐被子提了出来,但没有成为一种热。人体至今还有许多示知数,这是“气功”得以流行的现实基础。而气功正好宣称它可以满足其他医疗手段所不能满足的健康、长寿愿望。它分经、传两个部分,两部分形成于不贩历史时期。...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康熙帝还下令修理圣庙,以举行“临雍释奠大典”。他十分重视经筵,认为设立经筵,表明帝王留心学问,勤求治理之意。...
所以,人们便把《易经》一书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多种多样的缘故。换句话来说,《易经》一书所讲的内容无非是关于天体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已。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把握住《易经》的真髓。抓住易之四道,《易经》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