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发展史(二)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
从前,赤木山有个寡妇蓝二婶,她一个人拉扯着三岁的女儿山明,靠种些山货,砍点山柴度日。在蓝二婶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又一天,体力也渐渐恢复了。不久,蓝二婶\"云雾茶\"能治病的消息传开啦,不少人来求茶。后来,二婶用女儿山明的名字给这茶取名为\"惠明茶\"。2惠明茶...
说的是清嘉庆接位后,尊乾隆为太上皇,一时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于是有关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讳。戏曲唱腔中二簧,似有影射二皇之嫌,被看作是对嘉庆的不敬。现在,二胡已成为流行最广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穷乡僻野,处处皆可闻到二$#...
养生拳架求得是知己之功,技击拳架求得是知彼之功。技击拳架对手式的要求双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护自己中心,手指尖与头顶相平,肘与肋平。开手的身形手势开手时要有开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节节贯串。
近见邓遂夫先生校订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7年4月版),把尤氏说的“信不及”校改为“信不过”,指原文“及”为误字。实际上,无论在说话还是文章中,“信不及”都是极其常见的说法。不用说,普通的词典也都可查到“信不及”这个条目。总之,“信不及”与“信不过”一样,...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
她就是史利英,内蒙古曲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托克托县乌兰牧骑副团长。”这是一段甜蜜的恋爱史。1977年,史利英在排练《走西口》时,饰演孙玉莲,曹恩厚饰演太春。在排练场上,没有感情经历的史利英和曹恩厚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导演就要求台下找感觉。”邀请...
近日,吉林省图书馆邀请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连海做客,为广大市民讲述了二人转的传奇故事。讲座中,董连海表示,据专家考证,二人转的表演形式起源于300多年前,在清末嘉庆年间形成,但当时叫蹦蹦戏。”第二枝就是两个人扮演多种角色,跳进跳出。”但谈到...
一个贤明的人领导人民,人民就会得福,因此中国历史,都是歌颂贤者。一个人要表里如一,就应该不论在人前人后,都遵守自己的原则。“留心兴亡之际”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基本方法和侧重点。
陈奕禧致舜徒二札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号香泉、葑叟。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南安知府,曾编纂郡志,翌年卒于任上。他大字沉着浑融,无轻佻
李鸿章致筠仙二札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致筠仙两函中,有“闽粤无深患,洋务者将以台湾巡...
二胡是民族乐器弓弦类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乐队中的地位最为突出。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二胡往往专指独奏和民族乐队使用的一种,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所以,...
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四)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
彭玉麐致筠仙二札彭玉麐(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亦由一介书生而成湘军将领。咸丰三年(1853)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升安徽巡抚、水师提督、兵部右侍郎等。攻陷天京后,加太子少保。光绪年间署两江总督,晋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刚直。筠仙系郭嵩焘(1818-1891)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