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直接传承者是其及门弟子湛若水。由此可见,湛若水正是把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道,演化为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并由此进一步提出\"勿助勿忘\"以作为体认天理时所应维持的心理状态,这是对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以体认天理解释格物,这自然与王阳明以致...
“存心伦理学”与“责任伦理学”之区分便是建立在这项事实之上。1989年林毓生在一场访谈中再次指出某些人心目中存心伦理学的原则压倒了责任伦理学的原则。在这两项论点中,蒋庆完全不同意第二点,对第一点则是有保留地同意。就这点而言,笔者赞同蒋庆扩大“责任伦理#$...
宋明儒家如何处理来自异域的佛教,自然地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的“同类问题”。陈寅恪认为这是吸取了佛学的结果。一言以蔽之,陈寅恪认为,宋明儒学的成就归功于主动地吸收佛教。吸取佛教的思辨色彩,正是儒学在宋明达到极盛的原...
今日海内外的“儒学”或“儒学现象”,则可大略区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因此诸大小类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学术异同、利益分合的派系关系。儒学被当作儒教,即一种历史性、民族性的宗教意识形态系统。祭拜性行为不限于宗庙内的跪拜燃香等...
荀子作《荀子》一书,书中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主张隆礼重法,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必须经过圣王的教化与自身的学习,才能知道善恶。使行为合乎礼义。后为武帝献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使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因政治之势占有正统地位。在唐朝一片大乘佛#...
本文深入探讨了儒家与墨家在核心伦理观、政治理念、人性论及知识论等方面的异同。儒家强调仁爱的差等性、礼治的重要性、性善的本质及六艺的全面学习;而墨家则主张无差别的兼爱、尚贤的政治原则、人性如素丝的观点及三表法的实践知识论。这些哲学思想的对比揭示了...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籍理学“以《易》立论”之余波,以史解易,集儒学易学之大成。一般学者皆认为易学与儒学存在关系,最突出的是与《中庸》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存在关系的感性认识上,而是深入指出这种关系的...
在漫长而绚烂的中华文明史中,秦汉时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篇章。这一时期,不仅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思想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整合与重塑。其中,儒学思想的融合与变异,尤为引人注目。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其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
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吉布尼认为,儒家伦理与美国现代经济民主主义的巧妙结合,是日本经济成功的秘密所在。政界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表示要重建精神价值。这些运动的中心内容就是把儒家伦理重新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他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了解中国、东亚并与之打交道...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牟宗三以其“道德的形上学”的建构成为这座思想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质言之,以心性儒学为主流与正宗的中国文化关注的是人的道德生命。在牟宗三,分判是为了实现会通。第二至九章论说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体系的建构。其次,牟...
此种治学精神的确立,以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实是本之于范仲淹。一范仲淹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这与其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这种经历使他深知民间疾苦、社会利病。也就是说,君主要以仁义忠孝、贤能功绩为标准而授予“士”之爵禄,“进贤授能”,与君主“共理天下”。在范仲淹的思想...
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儒家的经世并不是因职责所需而体现的。由此可见,儒家所关心的并不是一己的安乐,而是其亲友、以至天下百姓的安乐。他们开启并人格化了的经世精神,在《大学》...
基督教进入中国并和儒家思想发生碰撞是近世思想史上的大事,但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是中国人处理家庭关系的一条铁律,但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当性。
从毕谌、孔融二人不同遭遇可以明显地看出曹操儒学中利己主义的影子。同时他的刑法观念也是继承了儒家思想。肉刑在汉魏时代是颇有争议的一种刑法,汉末的大儒崔实、郑玄及陈纪认为现有的刑罚不足惩恶,主张恢复这种古刑。
儒学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儒学给予人的终极关怀。儒学的宇宙秩序即伦理秩序,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取向。世界未来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本文之儒学指其广义为说。这就是孔子以来三千年的人生,这就是东方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