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
隋享国三十七年中,凭藉统一后的有利形势,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建设。武则天不顾儒臣反对,在洛阳宫拆除正殿建立明堂。洛阳遗址表明,隋代在规划时已以四坊为一组,每坊方一里,极有规律。但此时中国建筑体系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并与国家礼制、民间习俗密切结合,完全可以满足使用需要,成...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隋唐胡服--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
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陆羽着《茶经》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茶经》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⑴《茶经》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由于各部分的内容,陆羽已有不少的真知灼见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积累。──《茶经》使人们认识了...
隋唐半臂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本画出土于张礼臣墓,原画嵌在屏风上,画面人物似为舞伎形象。图中妇女头挽高髻,额描花钿,短襦长裙之外,还罩一件卷草纹半臂,足穿高头绚履。左手拈着披帛,可惜已破损而难得全貌。从人物动态及手臂的姿势来看,披帛的一端从胸前的衣襟中伸出,然...
西安西郊曾发现一组唐代说唱俑。隋唐时期,有带故事性的歌舞表演,由艺人装扮某一角色,用歌唱、说白和动作,表演特定的情节,称为“歌舞戏”。歌舞戏和参军戏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如西安西枣园唐墓戏弄俑,一老者拱手仰面、神态怡然。西安插秧村唐墓...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汉唐地理书钞》辑录,两书均含有对地名渊源和地名沿革的说明。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地名语源和语义解释的增加。咸阳与乾河两地名均具有语源和语义双重渊源。指出地名因读音与书写不同,容易造成地名的混乱,这本身就是地名读音和书写的规范化工作。《隋州郡图经》之所以对“塞上江...
隋唐以来,中日两国音乐文化交往频繁,日本经常派“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来中国,他们在中国演奏日本音乐,又把中国音乐带回日本。日本古乐书称《儛图》、《唐儛图》、《唐儛绘》。经日本学者考证,它可能是公元十二世纪前后的作品,并认为是研究中国...
唐代最有成就的画马名家是曹霸、韩干和韦偃,绘画史上将他们并称“曹、韩、韦”。一天夜里,忽有一头戴高帽、身着红衣者,闯进门来,自称是“鬼使”,请韩干画马一匹。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唐代人认为韩干画马已经画神了。牛与社会上层人士的关系,不像马那么密切。此外,...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隋唐胄甲《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甲”,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
据画史记载,他的作品有六七十件之多,可惜流传至今,较为可靠的只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像》。多取材于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侧重描绘著名历史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的精神。与六朝画迹相比,阎立本的人物画写实性强,并注重人物精神个性的描绘。右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