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爲,董珊先生過分夸大了名辯問題在《恆先》中的地位。“廢者”可能指的是與“正名”相對的“倚名”。這祇是一種“無爲”的政治態度,所以應該和“名辯”無關。所以對“名”之確定性在政治上的作用給予的是肯定,而不是否定。
北宋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專門寫了“論茶器”,說到當時茶器有茶焙、茶、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欧阳询·三十六法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
历代汉字间架结构一、唐代欧阳询间架结构三十六法原标题:欧阳询·三十六法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
論宋代書體,以書啟為主,牋已公文化矣。資舉家書與平輩及家訓與晚輩之例。
過去因爲《唐虞之道》簡2“”字引起了很多討論。直接將“終”翻譯為“死亡”,移之於《鬼神之明》“身不沒”,便不太順暢。但是,《曹沫之陳》明確指出這是由於天命,而《鬼神之明》則認爲是因爲“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而且,《墨子·公孟》以及《墨子·魯問》中。細繹上下文意,疑讀為“眚”...
近年流行的魏碑亦屬楷書的範圍,書家取其金石強勁的筆意結構,為書法注入另一種新的生命及創作趣味。總括來說,要學好書法,注意下列幾點﹕(一)循序漸進﹕初學書法一定以楷書為基礎。(五)博取兼通﹕取各家之所長,集於一身。(七)不求邪怪﹕不要為了目前的成績,走向怪...
雄具堅之體,其勢為雄。能縱者,方其為印也,不知有秦,不知有漢,并不知有刀與金石也。善叩墩撸谙嗥渚謩荩煨煺故郑氵^用力,毋過著意,不患不鬆活矣。豐纖利單薄,是名不豐。即辨,亦偶中耳,設有巨眼者從旁片語一擊,彼仍在海闊山高中也,耳目亂矣。彼求者未遂其願,輒加不滿之辭,惡知當局之...
當時,秦兵伐楚,進逼郢都,楚遷都已勢在必然。據《呂氏春秋·仲秋紀》高誘注所言,確實直到東漢時,依然如此。屈原享年71周歲零3個月又7天,在屈原的墓中,有鳩杖陪葬,當然是合乎禮儀規定的。這乃是後世學者的解釋,並不合先秦的習慣。
初學入門必須十分強調坐姿的端正,否則勢必影響未來演奏。也就是小臂、腕子、手背必須成一直線,手指為半握拳中空狀態,且不可看到手掌心。更嚴重的因為掃拂只靠腕子使勁甩及小臂往前推導致指甲入弦過深,食指膠帶卡到弦飛出去的狀況發生。決定彈挑的好壞,關鍵在於前端小關節的主動能力,尤其...
荔枝之有譜自襄始,其叙述特詳潔有筆力,而王世貞《四部稿》乃謂“白樂天、蘇子瞻為荔枝傳神,君謨不及”,殊非篤論。又案,襄詩篇中屢咏及荔枝,多可與譜相參考者。如《四月池上》一首:“荔枝纔似小青梅”句,劉克莊謂:“即譜中之火山”。又《七月二十四日食荔枝》一首:“絳衣仙子...[书籍]
但進而申論其創刊及搜輯範圍的意義,實有未盡。臺灣之與大陸,不論從地緣以至血緣,都屬一體;雖先後曾遭受異族侵陵的影響,而這種「血濃於水」的相互關係,永難磨滅。此在臺灣歷史文化上所留的紀錄與遺跡,班班可考。連橫著「臺灣通史」「自序」有云:『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书籍]
臣願合從於楚,并勢於趙,連衡於韓、魏,然後圖秦,秦可破也。且韓、魏與秦,外親內疏。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今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慮之。」太子得書,不說,召麴武而問之。武曰:「臣以為太子行臣言,則易水之北,永無秦憂,四鄰諸侯必有求...[书籍]
朝野僉載是唐人張鷟所作記載朝野見聞的一部隨筆。張鷟字文成,又號浮休子,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北)人,生活在唐代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和玄宗前期,以詞章知名,受到騫味道和員半千的賞識。員半千曾對人說:「張子之文如青錢,萬簡萬中,未聞退時。」因此,人們稱他為「青錢學士」。據說他的...[书籍]
止賢則奸臣比周,趨勢而爭位,下遷則奸臣朋黨而事爭。孰政忠者不用,欺者有政。」文王曰:「為止奈何?」太公曰:「救之在得賢,賢患賢而不用。患賢而不用,無問求賢矣。」〈別賢〉文王問太公曰:「別賢奈何?」太公曰:「試可乃已。二人變爭則知其曲直,二人議論則知其道德,二人舉重...[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