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百姓也告别红粉知己的苏轼,在离别送行的人群散去后,与情人长歌作别。“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无论是抗洪于危城,还是笙歌于十丈楼,都已成为过去,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合泪为赠了。如果以佳人喻民众似显牵强,但在与“佳人”的惜别中不能不含对于徐州民众的暗寓。词填至此...
本文通过追溯苏轼、辛弃疾两位宋词大家的生平足迹,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笔下的世界,感受宋词的韵味与魅力。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各地的自然风光,更能深入体会两位词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
写《东栏梨花》的时候,苏东坡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永远离开他。《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几乎全是白话。杜牧的诗说的说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
──苏轼《中秋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辞海》云,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宋代苏东坡的《中秋月》,就是咏中秋之月的名作。因为取材相同,所以两诗写月,都绘得淋漓尽致,其咏月名句,也就千古流传了。苏轼...
如对柳永与苏轼的评判,今人与古人相去甚远,着眼点亦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即在于对词之“倚声”特质的忽略。对词人历史地位的判定。无法超越历史本身,尤其不能离开词乐发展史。力图对他们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坊还以专业分工的形式分治歌与舞。技艺精湛的“宜春院”“内人”。受到玄宗...
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之一。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初秋作。“谪仙”,指李白,在长安时贺知章号李白为“谪仙人”。如此巧妙地写暴雨,并由雨及人,令我们击节...
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怀、悼念,就莫过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的创造和成就。十寻,只是表示很长、很高,不是实数。与此相反的是水墨画法。文同关于画竹的主张,实际上也...
然而,遗憾的是比他晚出25年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却在《荔枝叹》一诗中讥讽蔡襄,以贡小龙团“争新买宠”于皇上有失名士风度。此论并不公平,对蔡襄的形象有巨大的损害,值得一辩,应予“平反”,恢复名誉。’”苏东坡通过《荔枝叹》犀利地揭...
昨天,江苏省演艺集团东海吕剧团正式揭牌成立。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江苏唯一一家吕剧演出文艺团体——东海吕剧团再次迈上发展新征程。江苏省演艺集团是全国首家实行整体转企改制的文艺院团。江苏省演艺集团东海吕剧团成立后,将依托江苏$...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前人论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是就其词气象雄浑,风格豪放而言。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是他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或描写其音容笑貌,或勾勒其劳作...
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元佑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晚年...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君邓公外孙,而与当世相善,乃得而合之。跋钱君倚书遭遗教经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虽然,不假外物而...
因谓(称呼)之“方山子”。跟从,带领)两骑,挟二矢,游西山。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景祐三年十二月(按公元已是1037年初)生于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年六十六。他生活在宋朝比较“承平”的一段时代里。在他生前五十八年,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书籍]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书籍]